2020年9月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协调启动会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项目组组长高培勇主持会议,院科研局局长马援、民族所党委书记赵天晓、民族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边疆所副所长万建武研究员、法学所副所长李洪雷研究员、亚太与全球院副院长叶海林研究员、民族文学所党委委员王宪昭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宋月红研究员、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刘显忠研究员等单位领导与知名专家参加会议。民族所相关子课题负责人、各相关院所科研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院科研局局长马援指出,经院务会讨论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已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十四五”规划之中,这是由党和国家交办任务转化而来的科研项目,由高培勇副院长担任项目组组长,民族所牵头协调,是一个跨5个学部、7个研究单位的综合性重大项目,以充分发挥社科院综合性优势,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学术攻关,产出重量级高水平科研成果,因此,本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也是全院课题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他对项目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加强协同。研究单位由所长牵头负责,基于研究人员和科室协同配合实现跨所协同,争取产出综合性研究成果。二要注重过程。课题要求三年完成,因国家需求和形势在变化,中期成果比最终结项成果更为重要,尤其要多出对策性成果,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化。三要健全工作体制和评价机制。本次课题实行院科研局给牵头单位打分,牵头单位对成员单位做出评价意见,作为科研局给其打分标准,以此来保障课题落实工作。四要建立课题协同机制。为完满完成党和国家交办任务,应当建立课题协同机制,建议子项目负责人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协调会议,以便交流和协调问题,同时,牵头单位应当密切与成员单位联系,设具体联系人,定期统计汇报课题进展情况。
民族所科研处项目管理负责人王小霞汇报了项目总体情况。本项目共涉及5个学部7个研究所,分设14个子项目,分别由民族所、边疆所、当代中国所、民族文学所、法学所、亚太与全球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承担。各相关单位领导和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前期工作和具体研究计划。大家一致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设立这一重大项目十分重要,意义深远,各单位、各子项目一定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实施,争取推出精品成果,服务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
民族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对院领导、科研局和各院属研究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提出工作建议。他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研究”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也是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更是中央四部委交办的国家任务,各子项目要高度重视,争取产出代表社科院整体水平、具备实践价值的综合性成果,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机制。结合基地建设规划,项目将力争于2021年9月和2022年8月分别完成年度报告和总报告。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高培勇同志对项目研究进行了工作部署。他指出: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往的民族研究更多强调了各民族特殊性,当前各民族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两个大局”的形势发展需要,要更多地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角度,做体现和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科学研究。第二,社科院党组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研究”项目,院分管领导牵头主抓、5个学部的7个研究所协同参与,实现跨学部、跨所、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各单位、各子项目负责人要提高政治站位,拓宽学术视野,积极发挥社科院综合性优势,交流协作,彼此交融,举全院之力给党和国家上报合格答卷。第三,立足社科院长项,引入竞争机制。要充分发挥社科院注重田野调查、离党和国家决策近的优势,集中精力产出接地气、有较高决策价值的研究成果。中央四部委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机制,要积极引入包括成果评价等在内的竞争机制,以保证产出体现社科院综合实力的研究成果。第四,目前项目的进展情况符合预期,值得肯定。各相关研究单位要重在落实,把本项目研究纳入各所议事日程。民族所作为牵头单位,要制定课题进度时间表,由专人负责协调沟通,并定期提请各子项目负责人落实任务事项和汇报成果。社科院将举全院之力,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组织和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