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上午,2020年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系列学术论坛第十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王铭铭教授作题为《<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书后》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民族所党委书记赵天晓研究员主持,民族所各学科10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在报告中,王铭铭教授基于《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一书,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旨在结合文明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对于“文化杂糅”地区独特、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提供描述和理论化架构。他首先回顾了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渊源与当前研究的困惑,针对“社会”“超社会体系”“文明”等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讨论与解阐释,指出人类学研究应将文明看作超社会体系,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中国的人类学研究中。“超社会体系”是一种广义的人文关系,包含通过迁徙形成的人的“文明”、通过物的流动形成的经济关系体、通过传播形成的跨社会-民族的宗教体系等。他立足于对中国这一“多个社会构成的文明”的观察,力求在“他者为下”的现代文明概念之外追溯另一种作为“兼收扩展,却不以世界同质化为目的的超社会体系人文空间”的文明传统,以全面深入地描述中国文明内部的参差样态,以及在封闭与开放之间的搏动与辩证关系。
王铭铭教授指出,要做好的民族志,需充分重视地方/区位的“关系”构成,如四对关系(即前后关系,即历史的发展;左右关系,如性别、分支、宗派-意识形态-亚传统;上下关系,即普遍的社会等级特征;内外关系:表现于地理区域上的特征)以及三类关系(即人-人、人-物、人-神)等。
赵天晓书记对王铭铭教授的报告作了简单总结。参加报告会的专家学者与王铭铭教授围绕“怎么将西方的理论运用到中国”“本体论转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