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加以总结。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在刚刚落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即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当中,以“新时代民族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中国民族研究社团2020年联合学术大会在春城昆明成功举办。

中国民族研究社团2020年联合学术大会开幕式现场。 程明/摄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大学、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共同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代管的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等8家学会协办,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会议采取联合学术大会和各学会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来自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数十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新时代民族研究和新形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议题进行研讨。

联合学术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主持,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林文勋教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张俊豪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会长王延中研究员作开幕式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长赵天晓主持开幕式。程明/摄

林文勋教授在致辞中首先祝贺大会顺利召开,并对与会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本次大会是中国民族研究团体首次共同召开盛会,具有重大意义,将对我国今后的民族研究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林文勋教授追溯了云南大学民族学的建设、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在民族研究、教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他认为,当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在民族研究中应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深入挖掘共同性,铸牢共同性,并在理论层面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经验进行概括和提炼。

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林文勋教授致辞。程明/摄

张俊豪副主任在致辞中谈到,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加紧步伐,本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会议交流的成果必将为中国民族工作带来积极启示,并推动新时代民族研究向前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民族工作者要做到四个必须:必须充分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必须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理论的重大价值,必须着眼建构、完善新时代民族研究体系,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在此基础上,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凸显民族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开放性、包容性。国家民委也将为民族研究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增进学术团体间的交流。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俊豪致辞。程明/摄

王延中研究员在致辞中梳理了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发展进程,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他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集中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做好民族工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旗帜和理论指南。王延中研究员指出,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都面临加快转型发展的问题。要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和重大意义,紧紧围绕时代命题,通过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多学科、多机构、多领域的协同创新,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尤其是新时代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服好务,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学界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王延中研究员致辞。程明/摄

大会主旨发言分别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晓斌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王锋研究员主持。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何明作了题为“中国特色民族学的建构”演讲。他从中国特色民族学重建的重要性、学科的重新定位、认识论的转向、研究方法创新性的探索、学科体系的重构、推进学科体系的主要措施等六个方面阐释了建构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理论路径和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丁赛研究员作了题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决胜全面小康的成就、经验与挑战的演讲”。她重点回顾了我国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上的巨大成效和突破,前瞻性地展望了今后脱贫攻坚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并提出了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金炳镐做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地位的四个维度”的演讲。

北京大学世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高丙中作了题为“共同体的开放性与世界社会的现实性”的演讲。他从“共同体”与“社会”之间互文性的角度切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点中蕴含的“世界社会”性进行了分析。现代社会的差异多样性,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条件,是国人走入世界或接纳世界的桥梁。

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石硕教授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演讲,他在讲座中提出了从改革开放历程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民族的本质属性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改善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本前提;从历史、现实基础和人民生活需要三个层面理解和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黄行作了题为“我国民族地区与时俱进的推普政策”的演讲。他认为梳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推普的政策发展,对于理解当前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普及状况,制定更加准确的“推普”政策很有帮助。我国民族地区的语言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特殊时期,推普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常态状态下保持民族地区语言政策的稳定性也不容忽视。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王德强教授作了题为“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多民族杂居城镇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分析”的演讲。演讲王教授中介绍了迪庆地区族际通婚的情况,他认为,族际通婚率的高低与代际之间有着明显的呼应关系,同时与民族人口数量也有很大关系。同时分析了影响族际交通、通婚的因素。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周大鸣作了题为“流动与链接——我们时代的关键概念”的演讲。他从流动与链接视域下的人类学角度出发,分析了新链接与城乡结构变迁、数字化与城乡感知的变迁、地方时空的涨缩效应、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新变革等议题。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那金华作了题为“铸牢共同体意识下‘直过民族’跨越式发展”的演讲。她认为,云南“直过民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有强烈的“同心性”,“直过民族”实践了良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铸牢共同体意识,是实践凝心聚力的理论理念的生动体现。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黄建明作了题为“论中国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演讲。他提到,中国民族古文字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深度交往和文化的高度融合;中国少数民族古文献生动地记录了中国边疆与内地的关系,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是研究中华民族关系史的宝贵资料。

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华涛作了题为“抗战时期回族宣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国回教救国学会里的精英努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活动,抗战背景下,回民社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巩固。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回族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生动案例。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副会长钟进文作了题为“甘青走廊民族诸语言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研究”的演讲,他认为,甘青走廊是一个民族迭起、文化融合的大舞台,历史上许多民族在此消弭。随后钟教授从民族语的区域特征、第二语言的区域特征、形成区域特征的历史背景和形成区域特征的文化环境等四个方面对甘青走廊的少数民族语言做了介绍。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副会长苗东霞作了题为“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学习软件应用研究”的演讲。演讲中,苗东霞教授从国家推广普通话,编写通用语教材的背景入手,介绍了开发国家通用语学习软件项目。项目以手机APP为载体,兼顾考虑方便易用和安全管理两方面因素,旨在成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学习的有效辅助工具。项目组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研,根据农牧民国家通用语学习特点,研究开发了农牧民国家通用语学习软件系统。

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范俊军作了题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语言观,促进各民族语文可持续发展”的演讲。他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语言发挥各自的功能,有助于各个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实现民族语文与社会协调发展。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黄清吉教授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面向”的演讲,他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想与实践相互交织的复合进程。面向民族团结,面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以中美竞争为主线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三个基本面向。

中国民族研究社团2020年联合学术大会会议现场。 程明/摄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秘书长丁赛研究员主持,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教授作大会总结。关凯教授谈到,本次大会讨论深入、观点多元、交流充分,具有跨学科的视野,是一次有开创性的大会。他指出,传统的民族学研究以少数族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小范围的个案研究。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民族研究的范式和对象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在复杂的、大范围的国家和社会单元中展开研究,如何理解今天不断变化的世界是当前民族研究面临的问题,本次会议即对这一主题做了回应。在党中央的引领下,保持和发扬传统,同时用民族研究回应重大国家关切,这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致闭幕词。王锋研究员从四个方面对会议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概括:第一,本次会议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召开,体现了民族学界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大会主旨发言紧扣会议主题,体现了民族学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历史使命感。第二,会议以民族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探讨了构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大会围绕这一主题,取得了积极的学术成果。第三,首次以召开中国民族社团联合大会的形式,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三大体系建设进行了学术组织和学术交流的新探索。第四,本次会议也是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联合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尝试。最后,王锋研究员代表大会主办方感谢参与此次会议协办的各个学会及与会专家学者,并期待下一次联合大会再次召开。

 

大会主旨发言结束后,8家中国民族研究社团分别召开了分论坛,分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近200位学者参与了学术讨论。各分论坛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分别从历史学、民族理论、民族学、语言学、民族文字文献等多个角度,对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凝聚,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民族语言的发展、应用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分论坛阶段,各位与会专家学者深入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跨学科的角度对我国当前民族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大会结束后,各主办、协办单位召开学会秘书长会议,研究明年继续举行联合学术大会的有关问题,对今后大会的举办形式、主题内容和发展目标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此次大会具有开创性,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学术引领、学科建设和学会发展搭建了全新的平台。

本次会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一次组织代管的民族研究社团举办联合学术会议,在所党委和科研处的领导下,宁亚芳、牛玲玲、乔国存、丰晓旭、王昊午、刘欢等青年学者组成线下会务组,为联合大会的成功召开付出了艰苦努力,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