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上午,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民族发展论坛2020年第十四讲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讲座、2020年民族史论坛。本次论坛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念群教授作学术演讲,演讲题目为《“大一统”与“中国”“天下”观比较论纲》。论坛由民族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同志主持。民族所各学科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杨念群教授从“大一统”与“中国”“天下”三个概念的总体区别、界定“中国”不易、论述“天下”之难、“大一统观”之重要性四个方面展开报告。杨念群教授首先指出,“大一统”“中国”“天下”均为中国历史学界持续瞩目的研究课题,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三个概念的总体区别表现在:以往对“中国”涵义的阐释多从追溯文明起源角度入手,结合考古新发现,阐释华夏民族的诞生和迁徙发展的过程,以及少数族群如何逐渐融合进以华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轨迹,但“中国”的古义更强调族群差异;对“天下观”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古人对周边世界的想象与构造这个方面,更多地是在谈论一种政治秩序的隐喻,而不是一种实践过程;“大一统”观在其发明之初就是为帝王获取“正统”地位服务的,是士人与君主合谋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更为复杂内涵。“大一统”不仅是一种思想形态,更是具体的政治实践活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的出发点。

具体到清史而言,杨念群教授认为,清朝入关后面临着如何重建“正统观”这个重要问题,清帝首先强调清朝对广大疆域占有远迈前代,以突出“正统观”因素中“大一统”的重要性,以“统一”中国的业绩消解和克服宋明“夷夏之辨” 歧视北方异族的思想倾向。同时,清帝又通过改造理学“五伦”次序,把“君臣之义”列于“父子关系”之前,修正了宋明“正统观”的道德人伦秩序,建立起了君权至上的独特思想体系。

通过梳理和分析,杨念群教授最后指出,“中国”概念比较强调华夏文明起源及其作为中心对周边民族的辐射与涵化意义,“天下观”更偏重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整体政治治理关系,“大一统”则兼顾一个王朝如何在思想与实践两个方面如何确立其正统性的过程。只有把三个概念配合起来加以观察辨析,才能全面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体走向和特点。

本次演讲展现了杨念群教授严谨的治学风貌、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特色,体现了深厚的史学理论水平,获得参会专家的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讲座中,杨念群教授结合当前民族史研究工作以及学术界的相关热点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从学理的角度对美国“新清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演讲结束后,参会专家与杨念群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大家围绕孔、孟关于夷夏关系的表述异同、“中国”“大一统”概念的历史演变、史学社会科学化的重要意义以及“正统论”与“大一统”、“治理”和“统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杨念群教授对大家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回应。赵天晓书记做论坛总结,他认为杨念群教授的演讲非常精彩,现场讨论十分热烈,尤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工作很有启发。论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杨念群教授正在演讲

 

赵天晓书记主持论坛活动

  

讲座进行中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