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8日,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暨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学府路文汇酒店举办,会议主题为“新时代民族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大学和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主办,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等8家民族研究学会协办,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中国民族理论学会设置论坛作为2020年度学术年会,分论坛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浙江、重庆、四川等50余位科研和教学一线的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思考与“民族政策”话语体系形成、文化认同综述分析与民族文化交流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和理论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和解读范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一、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思考与“民族政策”话语体系

有学者探讨了“关于当前我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认为当前民族理论研究一方面形势大好,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可扩展的领域。形势大好主要体现在:第一,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参与到民族理论研究中;第二,民族理论学科建设成效比较显著。不仅在一些以前的985、211高校,现在一些地方高校,甚至理工科院校都有了民族理论研究方面的机构;第三,民族理论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展,不同于以往集中研究部分领域,民族理论现在研究的领域比较宽,成果也非常丰富;第四,民族理论研究的氛围更加浓厚,学术会议活动明显增多,尤其2014年后各个研究平台的建设都取得良好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面临新问题,有新的课题和新的研究任务,尤其放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体系、决策体系的要求中,一些短板需要补齐,一些领域还要进一步扩展,认识上还需进一步深化。要进一步推进民族理论发展,应进一步加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在加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方面:第一,继续加强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经典著作的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一些重要论述的研究;第二,立足现实问题和现实需要,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第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吸收知识和营养;第四,吸收借鉴世界上优秀的并对我们有用的理论成果。

还有学者以“新中国民族政策‘话语体系’的提出与思考脉络”为题,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召开全国统战会议前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摸索出来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建构成一套解释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新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话语体系的思路历程。他通过分析李维汉回忆录中的信息和《共同纲领》发现:党在构建新中国民族政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重构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内与外的关系。一方面,在多民族国家内部关系方面,建构一个中华民族,分清楚内部的民族关系,并以此叙事逻辑讨论旧中国和新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而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主要处理各民族的共同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设置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只要反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自觉,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因为这样一套论述,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的意向。”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处理的这种民族关系中,大家庭是指包括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与蒋介石的大家庭论述不一样。因而大家庭内部必须消除民族之间的仇恨和不信任,必须反对两个民族主义,首先反对大汉族主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因而新中国没有采取联邦制,由此构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当性。为了实现少数民族自主管理内部事务,大力培养民族干部。以这一叙事逻辑,一方面解释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以来探索出的民族政策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中国与旧中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一套话语体系,来解释和指导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工作,构成后来历代领导人一再论述的民族政策话语体系的基本的原型。

二、文化认同综述分析与民族文化交流研究

有学者以“国内外文化认同研究综述及分析”为题,从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文化认同相关研究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关于文化的定义、关于文化的载体、关于民族文化、文化认同的问题。指出: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认同国家文化或者中华文化的内涵,习总书记对文化内涵做过经典的论述,已搭建起基本的框架,还应从学理上更深入的研究。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内涵应该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有学者也提出,中国的各少数民族的群体,需自觉地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每个公民应有之义。而从政府层面,需从长期深入地教育入手,循循善诱,循序渐渐,做好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并把握好节奏,发挥我们党群众路线的优势。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和理论解析

有学者以“走向世界的新中国:开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熟期”为题,探讨了“五个认同”中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历史性依据。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有成熟的政党领导和组织,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指导思想和组织能力,这些因素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前凝聚和团结。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表明新中国是一个统一、独立、安定,一个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立国原则的多民族国家。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我国民族关系发生重大转变,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基础。

有学者以“四个共同”为切入点分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指出“四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提升,是对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体现。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和解读范式

有专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指出必须从四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有清晰的认识。首先,学术界要将基本概念搞清楚;第二,需界定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对象。第三,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和方式问题做出界定。如学者们提出的通过教育手段、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塑和共享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加强中华文化认同与重视以及加强历史教育等途径等。第四,需要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标准。有学者以“实证微观意识范式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探讨从少数民族微观意识层面,自下而上地自觉性的认同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证研究

有专家以“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民族地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研究”为题,介绍鄂尔多斯市的社会治理经验。鄂尔多斯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建立了强化领导牵头抓总、夯实条块责任机制、突出统筹设计指导的城市基层党建;建立了加强主阵地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充实工作力量的社会治理基层保障;建立了完善组织架构运转体系、扩大新兴领域覆盖范围、深化工联共建工作机制的工作组织网络;建立了发展壮大服务队伍、搭建高效服务平台、健全完善服务机制的服务队伍、平台和机制;指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组织体系”问题多,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融合共建”有差距;系统推进思维欠缺,“思想认识”不到位,统筹发展意识不强;“基础保障”欠账多,软硬件建设滞后四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有专家以“后贫困时代云南‘直过民族’乡村振兴路径探析”为题分析和研究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的基本过程、做法和成效,实现脱贫的云南“直过民族”在巩固成果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的角度推进二者的有效衔接,确保直过民族脱贫后不再返贫,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有助于脱贫攻坚各个机制的整体提升。

总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学者们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和工作的百年历程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理论和解释范式,通过对当下相关研究的观察、对学者们相关研究的综述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研究方向,或者通过中外对比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可供研究的领域,或者通过实证研究提供具体案例,展示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学者们的发言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案例库,必将有助于开启民族理论研究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野。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