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4日上午,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学术论坛2021年第三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罗康隆教授作了题为“生态民族学四论” 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民族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主持,民族所内外100多位学者线上线下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报告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罗康隆教授长期从事生态民族学研究,尤其在我国的西南民族地区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研,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本次报告罗教授重点阐述了他对民族生态学这门学科的理论思考,即文化与文化事实论、民族生境论、文化制衡论与相际原理论。第一部分,罗教授认为“文化是用来指导特定民族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文化事实是指某一民族在自己长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被感知、描述和记录的事项”,这一定义是对以往文化概念和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助于我们理解文化事实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罗教授系统阐释了“民族生境”这一概念的由来和内涵,强调生境一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定义,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烙印,比如本民族自身为了满足生存需求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或者在于其他民族交流互动过程中对自然的改造,自然生存空间留下了该民族 对 其 文 化 汰 选 、应 对 、加 工 和 整 理 的 痕 迹;第三部分,罗教授提出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偏离是必须的,确保各民族的文化建构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偏离保持在可以允许的范围之内,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得以和谐共生。第四部分,罗教授详细论述了相际原理的内涵,并强调在研究经济活动时,要注意其背后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以解释和理解民族在适应所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
报告会交流阶段,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了罗康隆教授团队在民族生态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并和罗康隆教授就生境的含义、调适水平的标准、文化的同一性、地方性知识概念的局限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王延中所长作论坛总结。他指出,罗康隆教授团队的研究从概念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一系列本学科的关键理论问题,这些研究对于从生态的视角看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