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燕 郭谣 张莹琳 王欢 李文君
阳光下户撒的五彩稻田、雨后三台山青翠欲滴的茶园、华灯初上后人流如织的芒市傣族古镇摆勐傣民俗体验街、假日里一房难求的出冬瓜村民宿、如火如荼的盈江观鸟经济……走进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仿佛走进一幅美丽的生态山居长图。生态保护带来的真金白银、文旅融合带动的乡村振兴,在长图中一目了然。近年来,德宏州生态保护的底色更足,民族文化保护和特色产业发展动能强劲,着力描绘乡村振兴、活力迸发的边疆新景。
一次牵手带来的山乡巨变
从芒市出发,开车20多分钟就到了出冬瓜村。出冬瓜村隶属于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三台山乡。中国德昂族博物馆、德昂族酸茶、德昂族织锦是这里的名片,青昂阁、上上居是这里的地标,赵腊退、赵玉月是这里的名人。
如今,在出冬瓜村,名词“青昂”非常火爆。“青”指上海市青浦区,“昂”指德昂族。自从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对口帮扶三台山乡出冬瓜村以来,这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变的是水泥路、旅游公厕、路灯等基础设施,保留的是德昂族故事走廊、非遗学院、水鼓广场、德昂族酸茶体验中心等德昂文化。
作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州级传承人,赵腊退的故事在出冬瓜村颇有代表性。靠着酸茶制作技艺,赵腊退成了村里的酸茶产业带头推广人。在他的带头推广下,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德昂酸茶成为爱茶人士的心头好。而在“青昂项目”的带动下,德昂族酸茶开始走向全国。
仲秋逢雨,记者走进赵腊退家时,他正在屋里做着酸茶。一栋2层楼的崭新干栏式建筑代替了原来的一层楼小屋。这里是赵腊退接待游客的农家乐,放得下十余张桌子。“一到周末,这里就热闹得很。吃饭的、喝酸茶的,有芒市来的,也有外地来的游客。我们德昂族酸茶现在很有名,全国各地的人都找我买呢。”曾经不善言谈的赵腊退,如今自信风趣了许多。他家可年产酸茶300公斤左右,每公斤售价是880元,大概有200公斤供自家的农家乐使用,100多公斤对外销售,一年的酸茶销售收入有20万元左右。
和赵腊退一样繁忙且快乐的还有赵玉月,她家的民宿翻修后,今年“十一”假期可以迎客。“翻修民宿的21万元,政府补贴了8万元。新民宿现在有18个床位,每间房里都有我们德昂族喝酸茶的小茶桌。喝杯酸茶,体验火塘文化,也体验一下我们德昂人的快乐。”赵玉月和儿子各司其职,她负责织锦和民宿,儿子负责制作和销售酸茶。“今年我的织锦卖了1万元,儿子的酸茶卖了3万元。等到‘十一’,我这个民宿开起来,收入该翻番了。”赵玉月很期待。
在出冬瓜村,这样的德昂族人家并不少。村里的新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上海市对芒市三台山乡德昂族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支持。2019年以来,上海市对三台山乡开展对口帮扶,投入720万元在出冬瓜村建盖德昂族酸茶体验中心,用于保留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并以点带面盘活全乡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出冬瓜村村党总支成立金齿公司,并与华江公司合作成立达昂旅游公司,共同开发高端旅游项目,吸纳周边55户210名村民加入项目建设。2021年以来,全村接待游客9万余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出冬瓜村吸引了近5000名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体验式民宿入住率57.8%,部分农家乐日毛收入达万元以上。
一张照片带来的生态红利
翠鸟衔鱼,生死瞬间。在密林埋伏了整晚的自然生态摄影师孙晓宏按下快门,捕捉下这珍贵的一幕。谁都没想到,照片中这只鸟引发了“蝴蝶效应”,在大半年时间内吸引近3000名中外鸟友前往拍鸟、观鸟,不仅为当地村镇带来将近50万元的收入,还让盈江县一夜走红。
这张照片是孙晓宏2017年10月在盈江县那邦镇那邦湿地拍到的。图片中的鹳嘴翡翠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中国最为罕见的鸟类之一。多年来,该鸟种只在那邦湿地等极少数地方被发现过。这张照片的出现,让全国各地的自然生态摄影师大呼惊奇,接着蜂拥而至。“能在德宏拍到这样的珍奇鸟类,实属难得。更何况,除了鹳嘴翡翠,这里还有其他以前没有拍到过的鸟类,这可能就是吸引自然生态摄影师的关键所在吧。”孙晓宏说。这些闻讯赶来拍鸟的摄影师,在2个月内给当地人带来了50万元左右的收入。以此为开端,盈江依靠好生态走上了致富路。
作为“活着的鸟类博物馆”“动植物基因宝库”,德宏州盈江县有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是全国村一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尤以鸟类资源为甚。目前,当地发现鸟类700余种,是国内观察和拍摄野生犀鸟的绝佳之处。观鸟人拍鸟人的到来,打开了盈江的发展思路,改变了盈江。
依托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野生鸟类资源,当地采取“政府+协会+合作社”的模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包括建设观鸟特色村寨,举办“国际观鸟节”等活动,在全县形成“观鸟旅游”大环境。同时,村民们也纷纷抓住商机,参与到餐饮、住宿、向导等较当地而言的新兴职业中,实现了外地人在青山中看鸟,本地人在家门口挣钱。
如今的盈江县石梯村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观鸟地。随着一幅幅野生鸟类摄影作品相继诞生,来盈江的人越来越多,有鸟类摄影师、自然风光摄影师,也有游客。绿水青山间,当地村民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并行的新路子。
一系列文体活动带来的小城发展
“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条件下,我们今年下半年会组织以‘大美陇川’命名的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全国气排球邀请赛、汽车摩托车雨林越野挑战赛、山地自行车公开赛、足球公开赛等文化体育活动,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业余选手。你现在去问问,陇川的宾馆可是一房难求呢。”9月7日,记者在陇川县采访时,遇到了正为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忙得不可开交的县委书记寸待纯。
抓住“十一”黄金周契机,陇川县着力打造项目多元化的文化体育活动和“大美陇川”本土品牌赛事活动,以此吸引人流、带动消费、促进发展。
如果说陇川以前的地域名片,人们记得的有目瑙纵歌、过手米线、户撒刀,“换装”后的陇川,美得更有层次了:五彩稻田、环县公路旅游线、月月不断的“文旅体育+”活动……曾经的边陲小城,迎来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户撒刀王”项老赛是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天,都有慕名去他家看户撒刀的人。从阿昌族人家必备的生产工具,到如今涵盖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装饰性工艺品3大类120多种,人人认可的工艺刀——户撒刀为陇川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粉丝。而去项老赛家“打卡”后的游客,往往也会去到下一个点——户撒银器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换芝的家,了解传统阿昌银器的制作。从刀到银,游客们在逛逛买买中就能了解阿昌族的文化传承。
从项老赛家出发,不过10分钟的路程,便看到一片占地200亩的稻田。“喜迎二十大”的图案,迎风起舞。“五彩稻田是我们户撒的新地标,每天到这里打卡的人可不少。”站在观景台上,户撒乡保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绍富指着一望无垠青黄红相间的稻田。“以前人们来陇川时,总抱怨可看的景点小且散。现在,我们打造了一条42公里的环县旅游线。可以沿着这条线体验陇川之美,也可以跟着这条线畅快运动。”陇川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刀榕说。
和德宏的其他县(市、区)相比,陇川县并不是那么亮眼。但是,这座位于中缅边境的县城却有其独有的特点:历史悠久、充满开放活力。近年来,陇川县还独辟蹊径,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打造各类体育文化活动。汽车摩托车雨林越野挑战赛、山地自行车公开赛、足球公开赛、气排球邀请赛、帐篷徒步音乐节、书法绘画摄影展等全面开花。到年底,陇川县将完善举办文化体育活动的平台与机制,初步形成辐射全县、内容多样的文化体育项目布局,持续推动县域体育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逐步实现体育内容和生态旅游的彼此赋能,带动乡村振兴向前发展。
民族文化、传统技艺、稻田风光、山野奇趣……既有良好生态,也有产业发展;既有传承保护,也有创新振兴。如此相辅相成,一个崭新且美丽的德宏正徐徐展开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