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鲁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制作《融媒主播说党史》视频节目。 来源:开鲁县融媒体中心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推动县级媒体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调研组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东、中、西部10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其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演进和机制进行研究,为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在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方面更好发挥作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县级融媒体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举措

一是加强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打造融媒集群。横向层面,加快媒体融合,整合报社、广播电视台、原有的新媒体渠道等媒体资源组建融媒体中心。如,包头市达茂旗融媒体中心以电视制播为基础,通过线上共享资源、线下多媒体制播两条线,将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工作纳入一个系统平台,建立融媒体资源共享库、全景演播和录播等系统。纵向层面,依托县级融媒“云平台”,接入当地县、乡、村三级行政机构的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组建融媒体矩阵。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融媒体中心构建以“美丽东胜”APP为核心,以“东胜发布”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头条号、强国号等十多个平台为架构的矩阵传播模式。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融媒体中心创办“四季乌珠穆沁”蒙汉双语APP,实现面向农牧区群众传播全覆盖。

加强内容建设。一方面,大力开展主题宣传。如,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我们的新时代”“强国复兴有我”等10余个专题。东乌珠穆沁旗融媒体中心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等专栏。另一方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反映基层群众心声。如,通辽市奈曼旗融媒体中心深入基层,推出《嘎查第一书记》等视听产品。

二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双重组织化机制。一方面,根据全国统一建设标准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普遍搭建县级传播平台,实现内部机构重组。另一方面,发挥县级融媒体平台化优势,推动媒介功能由提供信息传播服务,向党群服务、文明实践、舆情治理、文化展览等领域延伸。如,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建设同城生活服务平台,为解决群众诉求提供渠道;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研发“融融帮你办”系统,完善线上点单接单机制;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融媒体中心创新“党建+网格”模式,做到只要党建有要求、村里(社区)有需求、百姓有诉求,网格就会有回应、有回音、有回答。

搭建“新闻+服务”一体化治理平台。坚持“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在政务服务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面接入内蒙古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蒙速办”,并将一体化平台中的本地服务设在醒目位置,便于用户迅速定位和使用。同时,利用“云平台”开发特色服务功能。如,阿荣旗融媒体中心开设便民服务、阿伦文苑、网上医疗等50多个板块和专栏,并调用标准应用程序接口,将医院在线挂号系统、中小学招生系统导入移动客户端,提高平台在地服务能力和用户黏性;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融媒体中心开发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对游客满意度评价、景区人流热点等数据的监测分析,提供精准旅游服务;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融媒体中心开辟“瓜果绿色通道”,帮助农民提升农产品销量、打开销路、增加收入。

三是服务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通过“融媒体+网格”打通基层治理网络。内蒙古地域广袤,乡村分散,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联系多元主体的优势,有效打通基层治理网络。如,奈曼旗融媒体中心采取“特约工作制”,请基层群众担任通讯员,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达茂旗融媒体中心为群众上门安装“户户通”“村村响”应急广播,提供媒体客服端使用指导,以数字技术连接广域,有效扩大服务覆盖面;东乌珠穆沁旗融媒体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共建“理响轻骑兵”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理论政策乡村行”活动。

联系多元主体,协同解决复杂问题。如,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融媒体中心开设《驼乡云声》栏目,与全旗83家单位互联,解决民生实事。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融媒体中心通过线上平台征集群众诉求,邀请当事人、相关职能部门、法律专家、群众代表等会商会办,以实际行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县级融媒体深度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打造基层治理新平台。伴随着媒介技术嵌入乡村社会,媒介治理效用持续生成,县级融媒体中心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连接枢纽,发挥着传播、沟通、对话的基层服务功能。要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加强县级融媒体平台化建设,整合地方政务、民生服务等基层社会网络资源和公共数据资源,打造集新闻传播、政务服务、百姓生活、意见征集于一体的基层互动平台。同时,采取社会化传播策略,发挥县级融媒体传播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讲好乡村故事,加强基层情感联结,完善乡村社会利益连接机制和矛盾疏导机制,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立足地区实际,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如,阿荣旗融媒体中心针对本地文学爱好者多、刊发平台少的现状,在“阿伦眼”客户端开设阿伦文苑板块,为文学爱好者提供文学交流平台。要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传播平台,通过虚拟仿真、交互沉浸等技术,加强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活态转化,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借助游戏、动漫、短视频、虚拟展厅等数字内容形态,推动文化遗产IP化,多方位展现灿烂的中华文化。

加快基础设施平台化进程。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场景化应用平台。在现有“云平台”基础上加强技术供给,增加特色功能,推出资讯、政务、民生等服务项目,为用户提供订单式服务,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等服务功能的一端集纳,建设一体化新闻端、政务端、民生端和志愿服务端。

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水平,开发数据资源。发挥公共数据资源优势,整合政府部门的微博、微信、网站等运营数据,使县级融媒体中心成为县域大数据集约窗口,盘活数据存量,建立用户画像,为提供更为精准的公共服务提供依据。整合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统计数据,逐步完善对社区服务、创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连接,打造基层服务数据中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风险精准防控、治理及时到位的乡村智治大脑,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加快乡村数字化进程,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数字应用,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激发基层治理主体积极性。以基层需求为驱动,搭建供需对应的媒介场域,构建县街乡村多级协同、线上线下互动、基层群众参与的关系网络,激活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县级融媒体的动员组织能力以及多元主体间的关系黏度,保障乡村治理的协商共治。强化社会参与,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

(调研组成员:曹国东、张琪韵、王涛、唐志红)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