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施工现场。

每当夜幕降临,河口口岸旁的红河谷1897餐厅歌声飞扬,食客络绎不绝。“全面恢复通关后,我重新装修了店面,调整菜品结构,邀请越南演员表演,成功引入‘越南元素’,受到了两国客人的欢迎,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餐厅负责人陈勇辉说,如今看着两国边民每天来来往往,自己打心眼里高兴。

自2023年1月8日中越河口口岸全面恢复通关以来,两国人员往来、经贸交流迅速升温。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数据显示,2023年河口口岸出入境人员414万余人次,今年1月8日出入境人员达18993人次,是去年通关首日的30余倍。

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集,不仅让中越边民实现“双向奔赴”,也为河口建设口岸城市、红河州发展口岸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不断拓展对越贸易品类、调整贸易结构、创新贸易方式,深化“两到底一平台”“重出重进”跨境物流模式改革,开通中越红河至胡志明跨境铁路货运“一箱到底重进重出”专线班列,边民互市“5个+”模式入选制度创新全国十佳案例,预计全年口岸进出口货量290万吨、出入境人员439万人次,河口口岸成为全省首个人员与货物达到“百万”指标的口岸。

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红河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围绕快转型、强升级、提质效,一体推进“三大经济”,聚焦“规、通、贸、产、城、人”关键要素,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昆河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战略支点,承接和引进34家企业,加快构建“3+N”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企两国两厂”跨境产能合作模式。

近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再传佳音,裕兴隆消费电子产品产业链小集群项目正式签约,预计首年销售额将超过3亿元,5年内产值有望达到15亿元。在不远处的沿边产业园区建设现场,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路网工程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以此为支点,红河州将持续推进口岸设施、运输方式、贸易方式、贸易商品、交易市场“五个转型升级”,助推口岸、园区、资源经济融合发展。

沿边开放活力的不断迸发,为红河州的跨越发展赢得了先机,产业投资逐步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引擎。2023年,红河州预计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左右,民间投资占比为55%左右,投资结构的优化让经济发展呈现出质的积极变化。

在蒙自市高新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索凌电气(云南)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光伏支架制造、年产2万台(套)高低压储能电气设备制造、喷塑生产线制造等项目已建设完成。“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可进一步优化地方产业结构,每年贡献不少于2亿元的税收,但因为订单不足,我们现有产能远未饱和。”说起企业面临的困境,该公司负责人秦新富有些焦急。

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蒙自市营商办和驻企特派员积极协调,努力帮助企业在供需市场牵线搭桥,筛选出了多家潜在的收购商。“从项目落地到投产,党委、政府的支持让企业很安心,经营问题逐步解决后,我们对新一年的发展也更有信心了。”秦新富说。

为不断强化产业转型支撑,红河州以落实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为主线,深入开展优化政务服务专项行动,向沿边开放要活力、经营主体要动力、招商营商要效力,以更精准的招商引资和更高效的政务服务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州投资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签约124个、新开工96个、新投产72个,‘四上’企业达1673户,是近10年的最好成绩,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900亿元、同比增长3%。”新年伊始,红河州捷报频传,随着一批批重点产业项目的扎实推进,全州产业链式聚集、转型升级迈出了崭新步伐。

站在新的起点上,红河州全面审视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业大项目少、项目落地慢等短板弱项,明确提出将大干、快干、 抓紧干、拼命干,紧紧牵住“经济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在稳投资提质效、稳消费挖潜能、稳出口扩外贸上攻坚突破,以科技创新、园区集聚、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黄翘楚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