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儿女手挽手、肩并肩。本报记者 陈俊 摄
和谐社区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本报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搭起“亲情链”、架起“连心桥”。本报记者 魏雅琪 李娜 摄
民族团结引领精神新高地。本报记者 魏雅琪 李娜 摄

“白闪闪的妈妈、黑玛瑙的妈妈、杜鹃花的阿妈、清冽冽的阿妈,你的温暖芳香是世上没有的……”在作家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中,汉族“阿妈”苗医生奔波在草原上治病救人,藏族姑娘梅朵吟唱藏歌为她送去祝福。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展示汉、藏人民深情厚谊的场景!生动阐释了生活在青海大地的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睦共存的美好画面。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指示精神,青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牵引,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持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美丽的青海湖畔,坐落着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走进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团结友爱的氛围。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学校每年都会开展“石榴籽民族团结”绘画比赛,雪山草原、身着盛装的各族群众手挽手跳舞、火红的石榴……同学们用画笔展现对祖国和家乡的无限热爱。

小小石榴籽,共绘民族情。青海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进社区、进学校等“十进”活动,深入实施“行走黄河源头 旅读大美青海”、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北京玉树民族团结共建交流、各族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红石榴就业”等重点“三交”活动。

省政协委员、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教师姚佳楠表示,近年来,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价值导向、核心指标和重点内容,纳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青少年坚定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应不断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激励青少年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姚佳楠说。

篱笆楼营造技艺、撒拉族刺绣、撒拉族美食……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撒拉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历史长河,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语言和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撒拉族作为国家确定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很多历史文化都是依靠口耳相传。如何才能传承和保护好撒拉族传统文化?对此,省人大代表、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牙藏村党支部书记韩忠辉尤为关注。

在保护传承各民族非遗中,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以中华文化为主干,将其自觉融入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中,才能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韩忠辉建议,从省级层面结合正在实施的撒拉族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加大建设村级撒拉族民俗展馆力度,展示撒拉族的舞蹈、音乐、美食、服饰、建筑等多方面内容,从而更好地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以民族团结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化隆回族自治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突出思想政治引领,紧扣“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和社会建设等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开展:

——坚持党建引领,成功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夯实宣传教育主阵地;

——把拉面经济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助推器”,打响化隆拉面品牌,使越来越多最美拉面人在各大城市绽放;

——成立红石榴就业行动锡山—化隆合作联盟驿站,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群众转移就业,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乡村振兴;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融双促,进一步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之基;

——加大民族文化优秀作品创作力度,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利用化隆县非遗工坊,广泛传播民族团结理念,构筑起全县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省人大代表、化隆县委书记张爱如表示,将不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扎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促进,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化隆建设的新局面。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由民族团结汇聚起的强大力量正在不断坚定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

这两天虽在西宁参加两会,但省人大代表、民和县杏儿藏族乡胜利村妇联主任才让措一直心系村民,发微信告诉大家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找她。胜利村是一个藏族村,村里共有27户房屋受损严重。

“从地震发生到现在,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全国人民的大爱实实在在温暖了受灾村民的心,村民都自发自愿加入到清理断壁残垣的工作中,为灾后恢复重建贡献力量。”才让措说。

用共同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盛夏,行走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广袤草原,蓝天白云、野花遍地,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上飞来了金凤凰,共产党带来了好曼巴”……达日县是果洛州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这里各族人民亲如一家。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今天我们更要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省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委副书记、县长索南嘉曲说。

索南嘉曲表示,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在民族团结工作上聚焦打造五张名片新蓝图,使“红色达日”的本色更加彰显,“江河达日”的底色更加亮丽,“和谐达日”的暖色更加温馨,“幸福达日”的成色更加富足,“明珠达日”的特色更加鲜明。

“青海青、湟水黄,民族娃、团结花,汉藏蒙、回土撒,各个民族把手拉……”站在国家5A级景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故土园景区纳顿庄园,一首嘹亮的“花儿”唱出河湟儿女团结奋斗的心声。

纳顿庄园由纳顿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是故土园景区核心景点之一。从土族特有的节日“纳顿节”到全面展示土族特色民俗文化,再到成为青海文化旅游的标杆,纳顿庄园为当地民族团结、群众就业和全域旅游构筑起精神文化的保护圈。

省政协委员、纳顿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师冬花表示,作为本土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中,纳顿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为己任,释放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正能量。公司发挥当地丰富的农畜产品和手工艺品优势,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融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公司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目前公司在职员工中少数民族约占38%。我们将不断挖掘传承土族特色文化,创造和讲好发生在河湟谷地上的民族团结故事。”师冬花说。

过去一年,青海新增1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打造 388个“石榴籽家园”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立足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青海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