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道中华”大讲堂第八讲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主讲。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
▲王延中在“道中华”大讲堂上演讲。中国民族报记者 王辉 摄
《概论》出版是应时之需的重要理论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量级成果。编纂这部教材是一项应时代之需的重要理论工作,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的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从本书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功能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部体系完善、符合时代要求、学术性和学理性较强、表述严谨精准的教材。《概论》教材是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紧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轴,呈现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共同性不断增强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于近日出版发行 (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官网)
从理论的层面来看,本书既坚持“论从史出”“以历史作为主轴”,也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教材的前两章和最后一章。作为一本教材,政治话语、社会话语和学术话语之间需要有一个转换的过程。本书把党的民族理论和政治话语进行学术转化、学理阐释,从而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社会宣讲,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此外,《概论》教材的一个创新之处是,它具有宏阔的视野,把各学科、各领域在研究论述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发展中的积累,进行了集中和统合,形成综合性的判断和分析。特别是在对中国历史的分析把握方面,改变了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史的传统叙述方式,在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方面,形成了一个新阐释框架。
向内凝聚,中华民族形成的动力源泉
这本教材是我们掌握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很好的辅导书,解决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在理论部分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之间的衔接上,做了很巧妙地处理,那就是把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理论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之间的桥梁,将其紧密衔接起来。▲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华民族由分散的、多元的各个地区、各个不同的文化,甚至各个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生产方式聚合而成。在这个凝聚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大一统的制度、大一统的理念,把广大地域内的不同的人群凝聚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与《中国历史》《中国民族史》相比,这部教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发展,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中华民族从多点分散的起源发展到今天形成广土巨族,有其发展的规律。《概论》教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来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不同地域创造的灿烂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中华民族在巨大的地理空间内,是如何凝聚成为统一的广土巨族的?教材用了一个词概括,就是向内凝聚。
有了“凝聚”这一逻辑,我们就可以看到展现在中华大地上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因为在历史长河里,在向内凝聚的引导下,有时是中原地区文化逐步扩散影响力。同时,周边地区不断为这个中心汇聚力量。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
多元之间如果没有流动,没有交融,就不可能成为一体。历史上那么多的和亲、边境贸易,有那么多的民族走廊、经济走廊,其中所承载的就是人的流动,是物质商品、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思想比较接近、意识比较一致的共同性。共同性的增强就使“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的理念逐步成为主导性的理念,这种演化使共同性不断增强。
这部教材古代史部分就是把共同性增强作为交融的结果进行展示。每个时期、每个历史阶段共同性是怎么增强的?有哪些成就?从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变成了是我们共同的。是把“你我他”变成了“我们”的过程。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进程中形成了共同性。
所以《概论》在讲解中华民族发展史十三讲的每一讲在不同历史时段,都是用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的共同性的增强来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过程。这里有政治共同性的增强、经济共同性的增强、文化共同性的增强、社会共同性的增强。
中华文明根性里的“强而不霸”是在历史进程中总结出来的。我们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愿景,实际上是用我们的一些发展路径,以及发展成果,来惠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在世界文化体系里,曾经有很多不亚于中华文明的文明进入了中华文明体系。中华文明用博大精深的正道,大度包容地对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文明,在推进本土化的进程中将其适合中华大地的内容有机地融于中华文明体系之内。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领导地位是历史选择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也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王朝。教材的第十一、十二讲都讲到了清朝。清朝是中华民族从古代走向近代的时期。中华民族走到近代,依然是用“天下观”来建构这样一个大一统国家。此时,中西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折射出天下体系和主权国家体系之间的碰撞。在晚清,中华文明遭受西方文明重大挑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晚清政府软弱无力,完全没有能力应对。
此时,不管是魏源的睁眼看世界,还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其实背后都是文化类型的重大转换。新文化运动是用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所以它是一场革命,也是一场启蒙。传统文明要走向现代文明,要靠内在核心理念及整个文化内涵的根本转换,但是外在的动力和刺激也很重要。
十月革命的成功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更多民众接受这一思想的冲击。这是对民众转换思想体系的动员。传统文化优秀的要继承、要发展,更要转换,中华民族的自觉,是要在思想、理念、文化上进行自我革命。从转换思想进而实践,以行动使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独立解放。谁来领导实现独立解放?在近代以来的一系列进程中,中华民族寻求出路,从思想到技术到进行各种改革,归根到底是要找到自己的领路人。这就是《概论》教材理论部分(第二讲)最核心的内容。历史观告诉我们,除了正确看待我们自身的历史,还需要看清中华民族如何重新站起来,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
▲1935年版《义勇军进行曲》主题雕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的国歌,歌曲中传达的精神,成为鼓舞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起抗争的精神支柱。只要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就不再是一盘散沙,不再是任人宰割,因为我们有了领导核心,有了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现代政党。教材中关于近代部分的两讲,尤其是第十三讲就是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中华民族,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我们党是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先锋队。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期待和重托,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的当代史。《概论》用两讲的篇幅,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辉煌历程。这也进一步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党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探索,民族事务治理方方面面的实践,一个重要目的是努力处理好国家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的崛起、发展和复兴的进程,源于内部、外部环境的塑造,也源于我们各民族的凝聚和团结。我们就是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来凝聚各民族,来团结凝聚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彰显大国使命担当
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有能力维护自己的独立,能够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大步走向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于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南京眼风景区阵旗广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古代的辉煌,如今也理应能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当下,中华民族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来创造人类共有的家园。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给世界上那些希望加快发展、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参照和新选项。
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世界各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是由中华文明的和平特性所决定的,彰显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使命担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