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内蒙古调研: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牢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他强调,要完整准确理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牢牢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着力解决民族领域深层次问题,呵护好“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滚动新闻 2021年04月15日 5894 浏览
[政策解读]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访国家民委副主任赵勇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国庆前夕在京召开。中办、国办又专门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民委副主任赵勇。 政策解读 2020年12月06日 1215 浏览
论民族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 摘要: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能够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关键符号中的节庆符号,广西南宁市以三月三民歌节为重要"推手",从交流互动、文化自信、民族认同、道德素质、日常生活等领域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实现了民歌节多维度的空间拓展、多元化的面向展示、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发表成果 2019年01月31日 644 浏览
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在于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在于从民族共有、文化互联、命运相同中发现提炼和铸造重叠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建设。共同体意识不能靠少数民族单向铸牢,而是要靠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双向铸牢,不仅少数民族要认同多数民族,多数民族更要认同少数民族,共同认同新时代中华民族,彼此差异互补、互联互融、求同存异,形成富有活力、持续创新从而可持续的民族生态。 研究发表成果 2019年04月30日 667 浏览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种统一不仅是经济与政治上的统一,同时也是文化上的统一,不同民族的丰硕文化共同凝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浇筑"团结统一之花"的精神养料。当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点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发表成果 2019年04月21日 635 浏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与深化拓展 摘要:以"中国知网"收录的332篇核心期刊论文为对象,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状况,发现2014年以来,成果数量快速增长,高校教师为研究主力,民族学是引领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民族政策等是高频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 研究发表成果 2020年05月05日 666 浏览
边疆与中心的交互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走廊视角(笔谈) 摘要:编者按: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必然伴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互动的不断加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聚居地区由六大板块和三大走廊构成,走廊发挥着连接六大板块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居于核心地位。 研究发表成果 2020年03月30日 606 浏览
试论国庆纪念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用多种纪念活动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自信心,逐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资源之一。 研究发表成果 2020年03月30日 643 浏览
文艺工作的初心使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乌兰牧骑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与方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它始终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无私奉献。乌兰牧骑是文艺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服务理念的典范。 研究发表成果 2020年03月31日 630 浏览
讲清楚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8年底中共中央颁布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面向少数民族人士举办专题研讨班”“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培训,进行文化引领,以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政策解读 2021年04月20日 142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