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因美丽的红河穿境而过得名,全州国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848公里,下辖9县4市,2020年末常驻人口447.8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1.5%,2019年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红河州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历来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云南的第一个海关、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资银行、第一条国际铁路等先后在红河诞生。现在的红河,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北融滇中、南接越南、东进两广、西连缅老的大开放格局正加快形成,开放区位优势日益突出。现有3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放发展平台,已成功引进以晴、惠科、华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集团,在立足国内、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大循环、双循环”中潜力无限、风光无限。
       红河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3至5万年前,红河沿岸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民族文化、中原文化、近代工商文化、农业文化、边地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形成了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三千四百年”文化旅游名片,诞生了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红河革命军事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孕育了清末云南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世界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清末巨商王炽、抗日名将张冲等杰出人物,涌现出哈尼梯田农耕文化原生态民族歌舞剧《哈尼古歌》、民族舞剧《诺玛阿美》、彝族海菜腔等一大批民族题材的文艺精品,反映边境地区直过民族拉祜族脱贫攻坚“一步跨千年”的舞剧《流芳》在全国巡演,中华民族共有的优秀文化正光彩绽放。
红河州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珠江水系和红河水系贯穿州域,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是云南“中华生物谷”重要基地,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每个县城规划区范围内至少建成了1个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红河州成为全国第二个“天然氧吧城市”,是国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锡为主的有色金属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正成为云南旅游发展新方向、健康生活目的地,“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成为红河的靓丽新名片。
       红河州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永恒的工作主题,统筹谋划,高位推进。2015年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根本途径,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思想、文化、物质、社会、法治等基础,在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上作出了示范。
       一、夯实政治基础,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上作出示范
一是把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将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政治巡察及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和述职评议范围;三是制定《关于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深度融合。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意识显著增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执政根基更加牢固。
       二、夯实思想基础,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上作出示范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主线推进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先后建成红河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个旧沙甸街道鱼峰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弥勒可邑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习所3个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基地,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8个。全州共举办领导干部民族宗教业务和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75期,培训6400多人次;二是丰富载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多样化。建成“数说红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展厅。建立创建工作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影像、报纸有文章、网络有信息,营造了人人参与创建、人人共享成果、永远跟党走的浓厚氛围。共制作宣传展板9000余块,发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本32万余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每年开展文艺展演达30600余场次,不仅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三是继承和弘扬上世纪50年代《团结爱国公约》历史传统,践行《新时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召开红河州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50个模范集体和100名模范个人,倡导各族群众签订“新时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目前,签名人数已达30万余人次,并在红河会堂南广场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红河大地深入实践、成效卓著、落地生根。
       三、夯实文化基础,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作出示范
       一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千百年来,红河州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三千四百年”(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的中华文化符号。红河州历来高度重视挖掘、传承、保护,加强中华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107个、农家书屋1434个。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培养非遗传承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个,建成民族文化广场65个。推进“旅游革命”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做好元阳哈尼梯田保护和旅游有机融合,让红河州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哈尼梯田”文化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成为各族群众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大舞台。民族歌舞剧《哈尼古歌》在米兰世博会精彩亮相,民族舞剧《诺玛阿美》、彝族海菜腔等民族题材的文艺精品走向全国,最新创作的反映边境地区直过民族拉祜族脱贫攻坚“一步跨千年”的舞剧《流芳》于2020年国家扶贫日在昆明首演,并相继在全国各地展演,向世人展示了红河边疆民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融合的文艺精品。二是注重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和载体,突出抓好乡村、社区、单位、团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创造“嵌入式”的社会生活环境,各民族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如建水县倡导“一千年的守望,一家人的建水”的创建工作理念,各民族守望相助、一家人、一家亲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夯实物质基础,在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作出示范
       一是深入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及兴边富民工程,坚持资金、项目向少数民族地方倾斜,着力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补齐短板弱项;二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抓脱贫攻坚、抓社会治理等,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全面夯实现代化建设基础;三是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0年11月,石屏、泸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屏边7个贫困县全部如期脱贫摘帽,全州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1万人全部脱贫,布朗族、拉祜族两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困扰红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成为红河新州情。全州建成15个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并免费开放,屏边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获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州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47%提高到57.32%,红河州先后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屏边县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金平县获评中国“长寿之乡”。“十三五”末高速公路较“十二五”末实现翻番,达1000公里,实施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500公里,实现行政村100%通硬化路。建成现代农业示范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25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67个。全州13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教育事业“五年上新台阶”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滇南中心医院建成运营,全州1145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各族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全面改善。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417.48亿元,列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首位。
       五、夯实社会基础,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上作出示范
       一是深入开展州、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创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宗教活动场所等“6+N”进工作;二是着力推进创建工作由“创建模式”向“示范模式”转变,优化创建布局,打造和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示范带、示范圈、示范联盟。全州先后有20个单位、13名个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屏边县、石屏县、弥勒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驻军某部、州民族师范学校、弥勒市可邑小镇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共创建省级示范县市5个、示范单位377个;州委、州政府命名了二批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11个、示范单位849个、教育基地28个、示范家庭2650户,“点、带、圈、盟”示范创建新格局逐步形成。
       六、夯实法治基础,在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上作出示范
       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筑牢民族团结和谐的法治基础。全州先后制定出台制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及重点任务分工,以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 》等民族法律法规,全州制定30部自治条例及单行条例,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基础。成功创建全国、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7个、30个,依法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更加有力,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顺和谐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