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8日,中国民族研究社团2020年联合学术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来自国内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与会议,围绕“新时代民族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会主题进行交流讨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两位知名学者受邀做大会主旨发言。主旨发言结束后,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举办了主题为“各民族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分论坛,共有来自1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0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发言,近80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在线上参与会议。

联合学术大会的主旨发言阶段分别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晓斌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王锋研究员主持,黄行与范俊军两位学会领导作主旨报告。

 

1 黄行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2 范俊军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行作了题为《我国民族地区与时俱进的推普政策》的学术报告。他认为梳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推普的政策发展,对于理解当前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普及状况,制定更加准确的“推普”政策很有帮助。我国民族地区的语言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特殊时期,推普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常态状态下保持民族地区语言政策的稳定性也不容忽视。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范俊军了题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语言观,促进各民族语文可持续发展》的演讲。他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语言发挥各自的功能,有助于各个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实现各民族语文与社会协调发展。

中国民族语言语言学会分论坛分为四个阶段,共有18位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作了学术报告。

第一阶段的发言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成龙研究员主持戴红亮张四红段袁冰余金枝四位专家作学术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戴红亮研究员作题为《我国语言政策演进和新时代语言政策走向思考》的发言。他认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广普通话的迫切需求与语言态度、观念的相对保守相矛盾。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坚持语言地位平等、语言功能互补和维护一体性、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吸附力和包容性,避免人为产生语言冲突和语言矛盾。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四红教授作题为《矛盾的选择与适应:尼泊尔利米人的语言文化与民族身份认同》的发言,他指出,中国西藏地区与尼泊尔接壤地区的利米人在语言文化和民族身份认同等各方面怀有矛盾心理,在热情欢迎顾客的同时对调查者充满戒备,在承认自己的语言文化与藏族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刻意强调自身的利米人身份等。他认为,我国正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要坚持与邻国居民本着和谐包容、平等互利的原则友好相处,与包括利米人在内的中国周边跨境民族消除隔阂,携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云南师范大学段袁冰教授作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活力与文化传承研究》的发言,她运用Spolsky语言管理理论,以云南哈尼语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意识、语言实践和语言管理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基于科学翔实的数据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活力与文化传承现象。云南师范大学余金枝教授作题为《中老边境地区语言使用的特点及成因分析》的发言,她指出,中老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具有跨境性和交汇性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关。

第二阶段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范俊军教授主持普学旺刀洁胡晓东周国炎四位专家发言

云南省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普学旺研究员作题为《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的发言,系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取得的辉煌成绩以及十八大以来云南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强调了云南民族古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具有独特价值意义。云南民族大学刀洁教授作题为《云南金平傣文新词术语的音译原则》的发言,在对汉傣两种语言语音系统进行梳理对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对新词术语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金平傣文新词术语音译的四条原则,以期在统一原则基础上促进金平傣文新词术语的规范化和傣文词汇的发展。贵州民族大学胡晓东教授作题为《拉丁字母新文字创制与新中国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的发言,他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拉丁字母新文字体系方案的过程,认为这一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不仅是新中国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也在新中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国各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开创了新的纪元和时代。中央民族大学周国炎教授作题为《从地名结构看历史上贵州布依族地区的民族接触与融合》的发言,阐释了地名构成的类型,并特别指出“合璧式”地名在布依族地区较为常见,这类地名从一个侧面了反映布依族地区历史上错综复杂的民族交流和交往的关系,背后蕴含着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信息。

第三阶段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荣誉会长黄行研究员主持,王锋、燕海雄、保明所、熊玉有、张会叶、李锦芳六位专家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作题为《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人民的重要权利》的发言,他认为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包括广大汉语方言区群众在内的各民族人民的重要权利。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讲清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各民族人民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思想动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燕海雄副教授作题为《汉藏语系假设和汉藏语研究的中国方案:新方向和新证据》的发言,他认为,汉藏语系假设质疑的主要声音在于侗台语和苗瑶语的归属问题,为此中国学者提出了“中国方案”,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如同族词比较法、深层语义比较法、阶曲线分析法、关系词分层法等,这不仅是对汉藏语研究智慧的总结和提升,更是对历史语言学方法的完善和丰富。云南大学保明所副教授作题为《<傣汉词典>古语词研究》的发言,他基于《傣汉词典》数据库,对古语词的判别标准、古语词与社会变迁、古语词的释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傣汉词典》在古语词的词目认定、释义方式、释义规范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这一研究对促进“少—汉”双语词典的编纂也有其借鉴意义。云南省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熊玉有研究员作题为《老挝苗文传播的启示》的发言,他以老挝苗文在我国的传播情况为例证,指出文字的传播往往伴随着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民族语文工作在新时期的边疆民族地区非常重要。他建议文字的学习使用要走群众路线,并积极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张会叶博士作题为《汉语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及困境》的发言,她指出,汉语教育在印度尼西亚举步维艰,经过调查研究,其原因主要有:(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资源匮乏;(2)家庭支持力度不强;(3)进入教育行业的汉语学习者不多;(4)汉语师资匮乏,青黄不接。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作题为《新发现民族古文字及其价值》的发言,他首先归纳介绍了近二十年来发现于南方民族地区特别是壮侗语族地区的几种古文字,并认为各地不断涌现的各种记录符号一方面反映了壮侗族群各民族追求自我文字的普遍性和不懈努力,一方面也说明,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各少数民族仍希望有一套能准确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符号。

第四阶段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曲木铁西教授主持,库来西•塔依尔、吴秀菊、龙国贻、陈国玲四位专家发言

新疆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库来西•塔依尔副研究员作题为《从<突厥语大词典>中的汉语借词看中原文化的影响与语言交融》的发言,在陈宗振先生相关研究基础上,对《突厥语大词典》当中所收录的汉语借词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原文化对喀喇汗王朝文化的影响与语言交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贵州民族大学吴秀菊副教授作题为《论贵州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区的推普助力脱贫及和谐语言生活构建——以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为例》的发言,基于对贵州省雷公山地区村落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指出当地大部分村寨普通话普及和推广力度不够,群众的普通话能力参差不齐,群众对普通话的需求比较强烈。在加大力度向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普通话,但也要注意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实现语言和谐生活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龙国贻副研究员作题为《多样性语言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发言,她总结了目前学界在语言文化研究与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认为应从探源、撰史、制图、立论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陈国玲助理研究员作题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言,她认为和谐的语言生活对构建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要坚持语言平等原则、在语言竞争中建立平等互惠的语际关系、开展多样化的语言服务、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环境等。

 

3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分论坛线下会场

与会专家表示本次会议收获匪浅,不仅基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题,深入探讨了民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还通过各学会的联合办会,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学术视野,获得了研究启示,为学术引领、学科建设和学会发展搭建了全新的平台。

会议期间,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秘书长黄成龙研究员还出席了各学会秘书长会议,就联合办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