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上午,2020年民族发展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系列学术论坛第十三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清华大学国学院刘迎胜教授作题为《丝绸之路研究的两种视野:中国的与世界的》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民族所副所长丁赛研究员主持,民族所各学科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刘迎胜教授从中国和世界两种视野对丝绸之路的研究进行“解剖”。他指出,国内民众多数认为中国是丝绸之路的主角,但在国际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均将自己视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角色。“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内涵应当是人类跨文化的交往,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应基于跨文化交流的立场来进行全面考察。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富于智慧和创造力的,但同时又都是各有局限的。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学的深度介入,丝绸之路的研究有新的发展,冶金术和制车术成为近年的热门话题。

刘迎胜教授从考古学视角对史前丝路话题进行了多个重要问题的讨论,包括史前石器制造法勒洼娄瓦技术的传播、尼安德特人近亲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在中国的发现、谷物早期传播的通道、牛羊畜牧业的传播、以匈奴考古为中心的研究等,指出史前时代东西方人类跨文化交往大多是自然发生的,而史学界谈论的“丝绸之路”则主要指人类有意识的远距离跨文化交往。

基于中国的视角,东西人类为什么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远距离交往,并发展出“丝绸之路”,其原因在于文明的差异性以及人类对遥远文明与更好生活的向往。前郑和时代,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军事远征,东西方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大航海则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被视为全球化的开端,既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有中国人的贡献。

丁赛副所长作报告总结,她认为,刘迎胜教授的报告从中国和世界两种视角阐述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并从考古学的角度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所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视野开阔,具有非常突出的理据性,研究方法值得学习、参考。参加报告会的专家学者与刘迎胜教授就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视角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