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主办,《宁夏社会科学》编辑部协办的“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成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银川顺利召开。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本次代表大会首先举办了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会,代表们共同回顾了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老一辈专家传承“绝学”的赤诚之心;共同展望了民族文字文献研究的美好未来。研讨会探讨了西夏、契丹、回鹘、满、蒙、藏、彝等二十余种民族古文字文献的解读以及文献中蕴含的民族语言、宗教、历史、文化等内容,并就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阐释。此次盛会必将对促进民族古文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升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伯君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赵天晓书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教授、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孙继为副主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张铁山教授和《宁夏社会科学》编辑部负责人张玉海分别致辞。赵天晓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成立40年来,各文种专家在揭示民族古文字文献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增加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团结等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遗产,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体现和见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财富。古文字研究事业的发展需要几代人不断“薪火相传”,努力拼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王锋研究员主持了“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会”。庆祝会上以视频的形式回顾了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史金波、白滨、孙宏开、刘凤翥、吴肃民、关嘉禄等老一辈专家会员为研究会录制了视频,一些远在外地无法到会的道布、黄润华等老先生为研究会书写了贺信,表达了对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的衷心祝贺。随后,赵天晓书记、王锋研究员、张铁山教授、杜建录教授、景永时教授、吴元丰研究员、吴英喆研究员等为新入会会员颁发了会员证书。最后,孙伯君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与古文字会相关的几项重大成果,包括“中华字库”项目民族古文字字库取得的成果,以及“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网”的建设情况等。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老一辈专家史金波、白滨、孙宏开、刘凤翥、吴肃民、关嘉禄寄语

本次论坛采用大会主旨发言与分论坛学术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涉及契丹、女真、西夏、满、彝、回鹘、突厥、佉卢、蒙古、察合台、藏、傣等多个文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族文献的释读、民族文献的版本与整理、民族古籍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字的考源以及近年来民族文字的数字化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现场

大会主旨发言分别由吴元丰、景永时、吴英喆和段玉泉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张铁山教授介绍了回鹘文契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内蒙古大学吴英喆教授对契丹文基数词“一”音值的进行了考察,发现契丹小字阳性“一”的语音更接近蒙古语族语言的发音。西南民族大学王启涛教授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西域段所使用过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文献,并指出研究古代丝路的语言文字交流史对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北方民族大学景永时研究员回顾了民族古文字信息化问题,尤其是西夏文字的信息化处理情况。他提出推进民族古文字研究,输入法和数据库的建设必不可少。兰州大学白玉冬教授介绍了蒙古国回鹘四方墓出土的鲁尼文刻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吴元丰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大陆满文档案及其百年编译出版历程。宁夏大学段玉泉研究员介绍了西夏文形声字的形成及类化规律。故宫博物院李若愚副研究员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藏文古籍。

根据参会学者研究领域的不同,分会场学术交流分三组进行。西夏文献综合研究分会场包括文献、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研究三个板块。文献研究方面的成果集中于文献的解读与刊布,包括张九玲副教授对《圣胜慧到彼岸八千颂经》、李雷博士对元刊“西夏佛经三种”、安娅副教授对《大真言随持经》、冯妍菲博士对《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吴宇博士对《大宝积经》卷七十九、庞倩博士对俄藏未刊布5590号西夏写本《天盛律令》、宋兆辉和廖莎莎对《亥年新法》、方璐对西夏文《三惊奇》等文献的解读或释补。语言文字方面包括麻晓芳博士对佛经文献异文的研究;邓章应教授对西夏文佛经写本校改体例的研究;张永富博士对西夏文双数人称后缀的研究;柳玉宏副教授对西夏语重叠式的研究;赵生泉教授对西夏文篆书的分类研究、宋歌博士从《番汉合时掌中珠》看西夏语构词特点以及刘贺博士对黑水城汉文文献同形字的辨析等。西夏文献中的通假也是关注的重点,孙颖新副研究员及许鹏博士对通假类型和世俗文献中的通假字进行了深入分析。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包括戴羽博士对西夏保辜制度的探讨;佟建荣副教授对汉文史料中党项人名的考辨;许伟伟博士对西夏书籍与文化流通的考察;翟丽萍副教授对西夏正统司的研究、王龙博士从文献学角度对西夏与鞑靼的关系以及张映晖博士对西夏社会借贷制度的研究等。

满文方面,赵阿平教授介绍满文文献与历史文化研究情况;殷芳编辑探讨了满语的口语音变现象;长山副研究员介绍了清代满文对蒙古文书写的影响;邓晶博士介绍了乾隆年间的《钦定四库全书·琴谱合璧》;邵磊博士探讨了《五方元音》中韩、满、汉对音字;贾越博士以满语数词体系为基础构建了满族数字认知模型;王敌非博士介绍了俄藏清代满文写本A109mss的情况;顾松洁博士探讨了《钦定清汉对音字式》的性质;韩晓梅馆员从军机处满文寄信档考察了乾隆皇帝规范清文的使用情况;朱文丽助理馆员介绍了满文字牙的符号功能等。蒙古文方面,包乌云教授从元刻汉蒙文合璧《孝经》考察了回鹘式蒙古文书写特征;包文胜研究员探讨了宁夏境内的一些与北方民族语言,尤其是与蒙古文相关的地名问题。

突厥文和回鹘文方面,吐送江·依明教授研究了蒙古国泰哈尔楚鲁石的鲁尼文题记;崔焱博士考察了鄂尔浑叶尼塞碑铭中的条件标记;海霞博士考证了《突厥语大辞典》中三个有关军事职官的称谓;赫如意博士探讨了鄂尔浑叶尼塞碑铭文献中古突厥语和蒙古语的共有词。刘戈教授介绍了研究回鹘文契约译本的一些体会;王红梅研究员介绍了回鹘自九世纪中期接受佛教以来译经事业的发展;朱国祥副教授探讨了回鹘文献中的波斯语借词的对音情况;赵洁洁博士概述了敦煌石窟中回鹘文题记的研究现状;毛选博士通过对史籍的分析,归纳了古代维吾尔族的官职名称及含义;玛定娜博士介绍了《新唐书》《旧唐书》等史籍中记载的回鹘王国等。

察合台文方面,吾斯曼·居买副教授释读翻译了一件察合台文汉文双面契约文书并分析了文书用语的语音、词汇特点;任仲夷博士研究《御制五体清文鉴》中察合台文词条中的辅音规律;阿拉法特·艾山博士介绍了察合台文《格律的准绳》相关问题及其版本概况。藏文方面,杨洁博士考察了藏文古籍《贤者喜宴·噶玛岗仓史》的特点及价值;吕众林博士梳理总结八大藏戏中的占卜类型、卦师种类等,探讨了占卜文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彝文方面,蔡富莲教授介绍了彝文护身符《帛叠特依》蕴含的传统时空观;杰觉伊泓副教授介绍了在“通用”语境下彝文古籍的翻译整理情况;吉差小明博士概述了古彝文的数字化应用。

其他文字方面,戴红亮教授以《维先达腊》《长阿含经》中巴利语借词为例,分析了傣文转写巴利文的一种特殊的语音变异。李博博士通过研究新疆出土的佉卢文书考察僧人世俗生活。阿卜拉江·玉苏普博士介绍一篇《高昌馆来文》;马婧贤博士研究了《高昌馆来文》中西域贡马的相关问题;崔永强博士探讨了北朝时期高昌地区行水问题。何思源博士通过方块壮字中部分用壮语或汉语音译法进行解读,参照越南语及喃字音义,考察语言文化的接触与影响;安英姬博士介绍了《真言集》悉昙章的“浊”音与梵韩对音情况;朱恩毓博士利用出土文献考察了“采”字在各个时期记录职能及变化情况;李小瑞博士介绍了近二十年北朝碑刻得研究情况;李进兴老师对新时期文字雏形的探讨等。

11月14日晚间举行了第十一次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秘书长孙伯君研究员做了第十届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会工作报告,秘书顾松洁博士做了学会财务报告。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当选为新一届会长,聂鸿音、杜建录、王锋、黄建明、吴元丰、张铁山、景永时、吴英喆、王启涛当选副会长,孙伯君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与会专家合影

(撰文:麻晓芳 摄像:于光建 配图:王龙、郑昊)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