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博涵(民族文学研究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典文本。该卷内容突出反映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要理念和重大方针政策,在事关国内国际形势的研判上,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尤其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2019年9月27日,他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将各族人民团结凝聚在一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如何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我们应当时刻胸怀“两个大局”,自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科研工作中,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首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因此,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过程,就是讲清楚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发展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于国家“十五”期间启动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三个阶段的考古工作,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背景、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实践,学术界将研究视角转向对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整理与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更是为全面展示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奠定了坚实基础。考古工作挖掘和展示的历史文化遗产,唤起了我们对古老文化的历史记忆,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和智慧,将唤起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稳定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的民族融合,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交融发展史。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已经成为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价值理念,有助于增强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例如“和而不同”观念,它遵循的是中国古代尊重差异、和谐共处的人文理念,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相一致。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与“和而不同”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历史上还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和事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神。例如文成公主联姻吐蕃,促进了唐蕃友好;藏族高僧萨迦班智达带领侄子八思巴等人远赴凉州与阔端会盟,完成了历史上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实现了蒙藏汉及多民族之间的世代团结和睦。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更涌现出马本斋、粟裕等一大批少数民族的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些人物身上闪烁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可以说,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的强大保障,也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再次,尊重文明多样性,加强国际间交流对话,积极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其传播与交流亦不分国界和民族。中华文明既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又充分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的经验和智慧,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例如,佛教源于古印度,自传入中国本土后,经过长期演化,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对中国的哲学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在《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以及敦煌文化中都能见到这种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痕迹。与此同时,中国儒家文化也较早地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儒家文化中的“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思想理念,为维护多元多样的和谐国际社会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还为世界各国面临的诸种社会难题提供了理念支持,例如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之于每况愈下的道德伦理;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之于不断消减的社会诚信;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的思想之于恶性膨胀的个人主义;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之于奢华无度的物欲追求等。这些都是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带来的宝贵财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复杂演变,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依然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坚持文明多样性原则,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更加需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加强国际交流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应自觉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团结奋进、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展示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并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在学术研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学术成果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