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弥勒市委、市政府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形成了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主要做法
       (一)聚焦主线,把准方向。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精神,逐步形成了坚持一条主线、围绕三个重点、打造八项示范、聚焦“十一进”的创建工作思路,创建工作方向准、目标明、思路清。
       (二)搭建平台,促进交融。连续举办10届弥勒阿细跳月民族节和民间“爱佐爱莎艺术节”、两届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赛,完成中央电视台《乡约》《山水中国美》《喜上加喜》栏目录播,弥勒本土原创歌曲《花开幸福来》获第九届“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平台”。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硬件建设,先后建成一批民族文化传习点、民族团结广场、开放式公园,群众性交流活动有“场地”。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一是重视面向群众抓宣传。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影像、报纸有文章、网络有信息,各族干部群众对创建活动知晓率达到90%以上。二是强化外围氛围营造。2018年以来,我市先后投入800余万元用于立柱宣传牌、宣传墙、展板、宣传册、折页、专题片、公益歌曲制作和媒体对外宣传、会议培训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深入人心。
       (四)以点带面,全面覆盖。按照“突出工作重点,以点带面,坚持重点培育、典型引领、创新推动、整体提升”要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一进”工作,在全市12个乡镇、东风农场管理局和1102个村(居)民小组、55家机关单位、40家社区、26所中小学、40个宗教活动场所、28家医院、47家规上企业、4个景区、120户示范家庭、3家军警营、16家园区企业中开展创建工作,实现了创建工作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全覆盖。
       二、取得成效
       弥勒市通过打造八项示范,抓实“十一进”工作,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负总责、抓创建的三级联创机制,推进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和滇中绿色发展强市、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建设,解决了区域性共同问题,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增进了民生福祉,让各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探索出了东山镇“五镇同创”、西三镇可邑村“三融合巩固提升创建成效”、红河卷烟厂“促进民族团结、振兴地方经济”、太平湖“民族团结进步共绘太平新景”、小寨清真寺“爱国爱教爱家乡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典型。全市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局面更加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2020年弥勒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先后创建省级示范单位23个,州级示范单位36个、示范教育基地1个。1个乡镇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3个村寨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创建工作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党的民族政策在弥勒全面落实,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守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观念在各族干部群众心里深深扎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持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全面深入,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更加夯实雄厚,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有效提升。
       (二)创建工作推动了脱贫攻坚大会战和乡村振兴。做到全局工作聚焦脱贫攻坚、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县、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法聚焦“户户清”,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向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贫困地区全面倾斜,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江边乡、东山镇、西二镇、五山乡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中华民族一家亲、一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更加深入人心。制定实施乡村振兴富州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各民族共建家园、共促产业、共融文化、共创和谐、共享成果,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繁荣发展。
       (三)创建工作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制定绿色生态靓州行动计划,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目标,以建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为引领,大力推进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全市发展柑桔、石榴、芒果、苹果、梨、高原桃等特色经济林面积达1.64万公顷,年产值实现5.11亿元。以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可邑旅游小镇和太平湖森林公园为龙头,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合理开发休闲、度假、观光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项目,把全市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挖掘、串联,带动森林旅游转型升级。努力把民族地区“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形成了各民族同心同向、携手共建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生动局面。
       (四)创建工作推动了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抓产业、大抓工业、大抓项目、大抓开放、大抓电商、大抓招商“5+1”大抓全面落实,全州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一县一业”逐步形成,各族群众同步奔小康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创建工作有力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切实增强。
       三、经验启示
       (一)党建统领创建工作是关键。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紧紧抓住对中华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的“根”和“魂”,强化党建统领创建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纳入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和各级党校培训班,广泛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千堂党课下基层”活动,形成每名党员干部就是一名民族团结“宣传员”,每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民族团结“宣传阵地”的工作态势。
       (二)挖掘民族团结故事是重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重点在示范。各牵头单位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以来,围绕八项示范,结合自身主业主责,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融合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典型经验还存在总结不到位、不突出问题,市委宣传部、市创建办协调安排市作协作家和相关记者对“十一进”单位的亮点、特色进行挖掘、整理和提炼,深度挖掘提炼形成典型材料19份,并积极通过报刊、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对外推送宣传创建成果。
       (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应。注重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村寨等创造出了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点,逐步涌现出东山镇、西三镇可邑村、红河卷烟厂、太平湖森林小镇、小寨清真寺等一批叫得响、有特色的弥勒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品牌,形成了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工作态势。成功打造了西部连心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工作格局。
       (四)对外宣传媒介推送有成效。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讲好了弥勒民族团结故事,展示了弥勒民族团结创建品牌。2017年以来,持续向中央和省、州、市媒体共推送工作信息268条/次,其中民族团结公益歌曲《一个也不少》在《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发布推送。
       (五)民族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立足“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特点,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把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延伸到广大贫困山区,提供精准化法律扶贫,促进城市及山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和谐发展。弥勒市成立的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全面深入开展民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探索和实践,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