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是“国家门户·滇南中心”和红河州州府所在地,是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也是著名的中国石榴之城、过桥米线之乡。是红河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内地市,居住着汉、彝、苗、壮、回等46种民族,有2个苗族乡。截止2020年底,全市户籍人口446328人,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6915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3%。蒙自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1684”创建工作思路,着力夯实政治、思想、文化、物质、社会、法治六项基础,高质量实施八项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组织、制度、资金、监督四项保障,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十一进”活动,推进创建工作全覆盖,开展“六个一”创建提质行动,提高各族群众参与度和创建工作品质,着力构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良好局面。
       一、抓贯彻落实,打造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示范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一把手”负责制,成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实现办公场地、人员、资金“三落实”。将创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11次。将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学习纳入市委中心理论学习组重要内容,开展专题学习4次。制定印发《蒙自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蒙自市创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上下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二是坚持党建与创建“双推进”。把民族宗教政策、反分裂等纳入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中“基层队伍建设标准化”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员教育培训和干部培训必修课程,强化街道“党建联盟”、社区“大党委”作用发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工程、年轻干部工程、专业干部工程,持续锤炼少数民族干部“七种能力”。加大少数民族选拔力度,注重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全市科级领导中少数民族干部286名,占比43%。
       二、抓宣传教育,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
       一是深化“多元一体”国情教育。结合“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开展国情、省情、州情、市情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阵地,开展“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力蒙自”等活动,组织乡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上万场次。广泛宣传《新时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二是建立健全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认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发放各类宣传材料50000余份。加强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双语”人才库建设、“双语”课堂服务等方面紧密合作;三是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载体和方式。利用“石榴之乡”的定位,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利用新媒体,积极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及工作动态宣传,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习所,打造多位一体宣传平台。2018年以来,蒙自电台《新闻976》播报创建工作纪实6部,公益广告2则,蒙自电视《蒙自新闻》播放创建新闻26条,蒙自新闻网发布创建信息65条,蒙自报报道107条,今日蒙自微信公众号发布信心40条,微博10条。云南日报、云南经济日报、云南网、红河日报、红河电视台、红河网等上级媒体共刊发(播)蒙自创建新闻宣传信息36篇(条)。
       三、抓共建共享,打造交往交流交融示范
       一是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着力构建“大党委”领导下多元共治网格,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工作,通过开展“民心党建”、邻里节、“幸福来敲门”(夕阳服务)、“燕子筑巢”(流动儿童关爱)、“周六一起微笑”亲子活动等活动,倡导民族团结进步,为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二是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建立8个民族文化传习馆,创作了各类文艺作品80余个,展现了蒙自各族人民团结和谐,亲如一家的崭新面貌。开展群众性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共举办群众性文艺活动517场次。
       四、抓经济发展,打造新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示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农村公路200条1181.67公里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9453万元。全市通车里程1734.068公里,通乡公路路面硬化率100%,村委会(建制村)通畅率100%,自然村通达率100%。2020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2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7.5%,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为97.5%。农村电网已基本形成110千伏为主网架,35千伏配电设施覆盖100%乡镇的供电网络。城区和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20.46亿元,同比增长21%。二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累计投入扶贫领域资金45.73亿元,完成4个贫困乡、4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减贫15119户64172人,其中脱贫少数民族人口占比87%。以“林果乡村、生态家园”为载体,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水果产业上榜全省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名单,截止2020年,已发展水果种植443054.5亩,总产量287707.85吨,产值184230.1万元。“蒙生”石榴连续两年荣获云南省“十大名品”称号,“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实现较快增长,州级九大产业增长38.10%。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积极谋划“大粮仓乡村振兴示范园区项目”,申报“田园综合体项目”。2018年至2021年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项目9个,900万元;三是加强“公园城市”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全市森林面积8.89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68万立方,公益林面积5.3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39%,连续26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成功创建21个省级生态单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三年均达97.5%以上。
       五、抓民生福祉,打造民生改善促进和谐稳定示范
       一是稳就业保民生。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组织召开招聘会47场,2500家企业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9000余个。构建“城市+乡镇”平台稳就业,推广“蒙自建设者之家”经验,建设“劳务小站”9个。2018年—2021年3月,蒙自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49.3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5525人,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15879万元,累计带动就业435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城区学校布局优化“1271”工程,推进“教联体”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滇南教育中心,着力推动均衡协调、素质教育、办学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在全州乃至全省取得新突破;三是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辖区内共有体育场地1081个,城区晨(晚)练习点96个,占地总面积108.63万平方米,基本满足群众15分钟运动圈的健身需求。坚持强基育苗战略,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体育特色。现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青少年体育项目进校园示范学校3所;四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力度,落实“三达一通”标准,全市86个行政村建有79个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乡村医生318名。持续推进“医共体”改革,城乡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临床医疗服务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
       六、抓政策落实,打造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示范
       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蒙自市及13个乡镇(街道)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7个村委会(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联系点。建立“滇南法务”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平台,组织165名律师及7名公证员在线提供法律服务。配备了20台智能法律机器人,设立各类法律援助工作站25个,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共办理法律援助2424件。认真贯彻落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自2018年以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515次,共调处各类民事纠纷5912件,调处率100%,成功率97.97%,履行率100%。组织统战、公安、信访、民宗、民政等部门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分析研判会议,分析工作形势,解决存在问题。
       七、抓载体建设,打造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
       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连队、进医院、进景区、进园区、进家庭”等“十一进”活动,推进示范带、圈、盟创建,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效应。2018年—2021年,创建省级示范单位16个,州级示范单位72个、示范家庭200户、教育基地2个,市级示范单位90个、示范家庭220户。
       八、抓服务管理,打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
       秉持“崇文尚德、开放包容”蒙自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加强语言文字服务保障平台、户籍住房服务保障平台、创业就业服务保障平台、宣传教育服务保障平台、卫生健康服务保障平台、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法治服务保障平台等七大平台建设,健全组织保障、部门协调配合、流出地与流入地对接、监督检查四项机制,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九、抓活动开展,提升示范市创建工作品质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个一”提质行动,在认真落实创建各项任务基础上,开展一次观摩活动,一次说课比赛,一次征文活动,一次书画摄影展,一次民族知识竞答,一次示范市创建建言活动,积极动员各族各界各行业参与“六个一”创建提质行动中,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良好宣传氛围,凝聚各民族建设“石榴之乡·团结之城”合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