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环翠楼街道商圈地处威海市商业中心,内有1000余家企业,1.8万余名各类从业人员(其中维吾尔族、蒙古族、土家族等从业人员30余名),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威高、华联等9家商业巨头,目前商圈辖5个党委、2个党总支、34个党支部、党员384名,共有7名专职工作人员,是全市当之无愧的“第一商圈”。

为把威海市人气最旺区域中的党组织、党员、各族群众“兜”起来、各项事务“统”起来,实现商圈的长足发展,环翠楼街道党工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于2017年6月在这片活跃的经济高地,成立了山东省首个商圈党委——环翠楼街道商圈党委,探索党建引领商圈“抱团发展”。近年来,环翠楼街道商圈党委创新商圈民族工作新模式,积极探索“一体两翼三开放”工作模式,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以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和红石榴驿站为主阵地,推动组织开放、活动开放、服务开放”,把各族群众凝聚到商圈,把党员凝聚到支部,把支部凝聚到党委,让商圈成为“区域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创业乐园,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子。商圈党委先后荣获“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山东省首批两新党组织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主要做法

(一)推进组织开放,打造党建共同体。发挥党组织“连心桥”作用,广泛连接辖区党组织与企业、商户、各民族群众,整合区域内各党组织资源,共促商圈繁荣发展。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创新采取楼宇+楼宇、企业+企业”等多种方式,将零散党员全部纳入组织管理,成立以来新纳入管理及发展党员243名,新建党支部11个,指导企业配备党务工作者99,做到了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跟进到哪里。依托党组织每半年开展一次企业商户“全覆盖”大走访,动态掌握商圈党员队伍、各民族群众情况。二是建强服务阵地。在核心商业区建设600平米党群服务中心,内设红石榴驿站、“骑·先锋”小哥驿站、创业书吧、休闲咖啡吧等功能区,免费向企业党组织、各民族群众开放;协调商圈内各类商场、广场,打造一批开放式共享空间供党员、各民族群众及企业商户使用,目前共建设共享学习教育阵地27个、党员户外活动阵地18个,形成“多点开花”的党建阵地群三是强化组织领导。商圈党委领导班子每年至少两次以上定期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召开会议集中研究商圈民族工作;做好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每年“民族团结进步月”,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提升商圈党员群众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推动活动开放,推动公转带自转。针对商圈内各民族文化不同、各族群众分布广泛、非公企业密集、法制观念淡化、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如何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成为商圈面临的头等大事,商圈党委主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各类党员、商户及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活动,通过党委“公转”带动党员商户及各民族群众“自转”。一方面,党委公转强引力。全面推进自身建设标准化规范化,采用“专兼结合”等形式,引入32名党建理论专家、草根党课名师、党务志愿者以及创业大咖、网红名嘴等专业资源,“爱环商”组织生活菜单,形成了“党员示范户评选”“诚信商户评选”“书记讲民族团结”等一大批特色党建活动品牌;选派16名兼职党建指导员,为每个支部发放党务工作箱,指导抓好“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落实,开发“智慧党建”网上学习小程序,以积分管理模式实时记录党员学习情况,推动党员教育管理走深走实。另一方面,团队自转增活力。在商圈党委的引领下,商圈内各族群众自发成立“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服务队覆盖餐饮、健康、休闲等9个行业的近百家企业,截至目前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充分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辖区企业先后为疫情防控、台儿庄对点扶贫单位捐款捐物100余万元,极大加深了各民族与商圈的情感交互。

(三)推动服务开放,激发发展新动能。紧盯两新组织实际需求,广泛搭建服务平台,助力高质量发展,让商圈企业看到变化、感到实效。一是推行“一站式”政务服务。制定党务、政策、商务、公益4大类19项服务清单,设立“全帮办”服务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结、零距离服务”;开展“企业点单、部门接单”活动,截至目前共“派单”并解决问题251个,相关部门根据接单处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走访、法律服务、政银企交流等活动155次,帮助70余家企业协调融资5个多亿,助推辖区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行“网格化”精准服务。按照每300500户或者整楼划分的原则,将商圈划分为11个民族网格,组建网格秘书、网格助手、网格医生、网格律师等“六小员”服务团队,分别由商圈、物业公司、共建医院等派员担任,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目前通过网格摸排发布400余条项目需求清单和企业能力清单,为其提供网格支撑、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专项服务,有效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产业协作,在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同时不断提升商圈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三是推行“互助式”企业联动服务。坚持“党委搭台、企业互动”,搭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平台,先后开展跨界朋友圈、商会共建等品牌联谊项目63个,组织企业品牌推介会27场,促进企业间合作54项,推动商圈企业实现资源互助和协同发展。商圈党委成立以来,商户入驻率从40%上升至98%,客流量年均提高20%,行业税收上升近50个百分点。

三、经验启示

(一)提供双向服务,凝聚人心力量。通过认真分析辖区各族群众特点及民族工作中存在短板,商圈党委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双向服务”,探索出“党建引领、强化服务、提升素质、增进团结”的新路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破解了各族群众日常联系少,企业、商户间沟通不畅等问题,形成了商圈为各族群众成长发展提供服务、辖区各民族为阵地建设提供服务的“双向奔赴”局面。

(二)搭建共治平台,增强团结意识。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商圈党委坚持“双向互助式融合”理念,通过搭建凝聚共识平台、网格支撑平台、互联互通平台,加深他们对商圈的情感融入。以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发挥红石榴驿站的作用,促进党的组织、党的工作特别是民族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实现了党建引领促团结、民族进步聚民心的良好效果。

(三)聚焦资源整合,夯实发展根基。通过整合资源、加强联络、优化服务,让分散于商圈、企业、社会组织的各族群众主动聚集到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和红石榴驿站,截至目前,商圈累计联系服务企业38家,开展民族活动24场次,解决民族问题18条,发展少数民族党员1名,为37名少数民族群众建档。从单体联系到集群沟通,从分散各处到联合聚力,从个体垂直服务到整体区域化服务,商圈的优势日益凸显,商圈共同体正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中稳步形成。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