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8日,中国民族研究社团2020年联合学术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来自国内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与会议,围绕“新时代民族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会主题进行交流讨论。中国突厥语言研究会知名学者黄行受邀作大会主旨发言。主旨发言结束后,中国突厥语言研究会举办了主题为“各民族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线下线上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从事突厥语研究、教学等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在京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共3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联合学术大会的主旨发言阶段分别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晓斌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王锋研究员主持,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行研究员,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苗东霞教授等三位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
图1 黄行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会长黄行研究员作了题为《我国民族地区与时俱进的推普政策》的学术报告。他认为梳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推普的政策发展,对于理解当前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普及状况,制定更加准确的“推普”政策很有帮助。我国民族地区的语言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特殊时期,推普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常态状态下保持民族地区语言政策的稳定性也不容忽视。
图2 钟进文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作题为《西部裕固语和撒拉语的区域特征研究》的发言。他认为,甘青地区特有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具体而言,撒拉语和西部裕固语属突厥语族;东乡语、保安语、土族语和东部裕固语属蒙古语族。突厥语和蒙古语虽同属一个语系,但各有自己的特点。每一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都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异现象。当从亲属语言的角度观察同一语族(甚至同一语系)的各个语言时,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差别;当从地域的角度去观察时,会惊奇地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共性。换句话说,就是它们在甘青地区的生活过程中,越来越远离了阿尔泰语系语言文化,在与汉藏系语言文化不断接触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兼有两种语言文化特征而又有别于它们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化体系。语言的变异以及新的共性的产生,与语言接触有着密切关系。甘青地区特有民族的6种语言与汉语接触最频繁、最广泛,所以,受汉语的影响也最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结构方面,也表现在使用功能方面。
图3 苗东霞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苗东霞教授作题为《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学习软件应用研究》的发言,她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是国民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学习软件研发团队”基于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农牧民国家通用语学习调研实例,在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体国家通用语学习中所面临的诸多困难,运用语言习得理论和MALL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理论研发而成手机APP学习软件。这种软件凸显了语言学习中的自主性、随时化、个性化的特点。
图4 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分论坛线下会
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艾尔肯·阿热孜教授主持线下讨论,会长黄行通报了章程修改情况和年会相关事宜。
线上的发言由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艾尔肯·阿热孜教授主持,热孜娅?努日、马伟、刘钊、阿达来提、吾尔开西·阿布力孜等五位专家作学术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热孜娅?努日副教授作题为《从几部译自汉文的回鹘文文献看回鹘人的翻译风格》的发言,发言中讲早期的回鹘语《弥勒会见记》系译自吐火罗语,而随着汉传佛教影响的加深,《金光明经》《俱舍论》《玄奘传》《八阳神咒经》等众多佛经则是从汉语译入回鹘语的,汉文《大藏经》中经、论部分有不少都有回鹘语译本。迄今已知最早由汉语译入回鹘语的文献也是来自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精通汉语和回鹘语的优秀翻译家,如翻译了《金光明经》《玄奘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八阳神咒经》和《妙法莲花经玄赞》的圣光法师和翻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和《普贤菩萨行愿赞》的安藏法师等。昌回鹘汗国时期是汉语—回鹘语翻译活动的一个高潮时期,在元代的大都还设有译馆专职从事汉语—回鹘语翻译活动,并出现了牙拉瓦赤、哈散哈治等优秀的翻译家。明代的《高昌馆杂字》等文献也说明当时汉语—回鹘语翻译的需要继续存在。现有的资料还表明,《千字文》《三字经》等世俗文献也曾被译为回鹘语。青海民族大学马伟教授作题为《语言中的历史——土族和撒拉族文化共性研究》的发言,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土族语和撒拉语之间的关系词,以期认识两个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土族语和撒拉语之间的这些共同词汇,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这样的历史事实,在今天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土族和撒拉族的重要个案。北京外国语大学刘钊副教授作题为《回鹘文<金光明经>校勘释例》的发言,他提出《金光明经》自发现并研究至今已逾百年,前期以个别残片、卷品的刊布为主,最近三四十年,随着德藏残片完成鉴别编目、异本校勘成为可能并且在基本完成《金光明经》全本校勘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校例对上述校勘原则加以说明。西北民族大学阿达来提副教授作题为《类型学视域下几种语言的疑问范畴探微》的发言,阐释了从类型学视角对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撒拉语和西部裕固语等五种突厥语族语言的疑问范畴进行初步对比与分析,对其疑问范畴的表现形式尽可能进行较全面的描写。从语料的基本情况看,上述语言的疑问范畴主要表现为疑问语气助词、疑问代词、疑问句和疑问语调,但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上各有不同之处。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吾尔开西·阿布力孜作题为《维吾尔语中的部分汉源词考释》的发言,考释了维吾尔语中的部分词汇的词源,具体为对
三个词汇的词源前辈学者已有了相关论述,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词汇的考释,可以认识到维汉两族人民在历史上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和社会联系,提高对多元一体国家的认识。
与会专家表示本次会议收获匪浅,不仅基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题,深入探讨了突厥语言研究的各种问题,还通过各学会的联合办会,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学术引领、学科建设和学会发展搭建了全新的平台。
撰文:米热古力·黑力力 图片:曹道巴特尔 供稿: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