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
麻山腹地,穿洞故里,这里是紫云自治县,曾经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非凡十年间,当地40余万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紧跟新时代步伐,奏响麻山腹地跨越赶超的时代乐章。
金秋时节,从山川到田野,从乡村到城镇,处处可见农民丰收忙碌的场景;从工厂到项目建设基地,生产车间里赶工忙,建设场地上机械来回作业,紫云大地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涌现。走走停停看看,随处可以感知紫云奋斗的脉搏,见证紫云取得的进步。
■ 摆脱贫困圆梦小康
崭新蜿蜒的柏油路、干净整洁的村容、百亩食用菌大棚、错落有致的光伏基地,机器轰鸣的菌棒车间、成片正值采收期的辣椒地……这里是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洛麦村。
可谁曾想,这里曾是一个没有集体经济、没有产业支撑、贫困发生率达15.72%的国家级贫困村。
洛麦村的美丽蝶变是紫云无数贫困村脱贫摘帽、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连片区的紫云,脱贫困难最多、难度最大,那就要倾尽全力,去破解贫困之难。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麻山腹地上,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心协力、奋战一线,为乡村振兴不断努力。
时代呼唤干将闯将猛将。王维铎是贵州电网安顺供电局派驻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洛麦村的现任驻村第一书记,一身供电蓝工作服,一副细边框眼镜,把王维铎衬得斯斯文文。
今年以来,他带领乡亲加快宜居乡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2021年5月,王维铎接下严召波的驻村“接力棒”,开始了乡村振兴阶段的驻村工作。
严召波在4年驻村工作期间,忠诚践行担当,建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食用菌、辣椒种植等产业,洛麦村顺利脱贫致富奔小康,脱贫成果写在每一名群众幸福的笑脸上。
从严召波到王维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接过“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股干劲持续传递。
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背后离不开无数个奋斗着的党员干部,他们展现责任担当,时刻把百姓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才能在这“黄金十年”不平凡的历程中,书写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的伟大成就。
在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巨型大坝巍然矗立,库区碧波荡漾。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深度贫困县的紫云建设的第一个大型骨干水源工程,可有效解决12.3万人工程性缺水难题。
十年来,该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220处,为解决22.78万农村人口缺水和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3万户,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万多群众从贫瘠之地搬入新家园、过上新生活。完成162个村电力改造升级,乡村供电可靠率达99.8%;建成农村路网全覆盖462公里、组组通公路660公里、连户路1013公里,乡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蜕变。
■ 三产联动产业兴旺
眼下,正是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红芯红薯成熟采收时节。今年,“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让紫云红芯薯实现丰产又丰收。
“红芯薯分为大、中、小,每天有10多吨精品薯发往省外市场!”紫云自治县文烁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敏说,她一年多前运营抖音账号,目前有1.7万粉丝,红芯薯迎来丰收季,不少顾客都是通过抖音和微信等网络渠道找到她购买红芯薯。
第一产业换道超车,售卖新鲜红芯薯的同时,紫云引进紫运薯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生产加工红薯粉、红薯面等产品,延长紫云红芯红薯产业发展链条。
除红芯薯外,紫云着力改变过去农业“小、散、弱”的短板,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还因地制宜发展辣椒、菜心、佛手瓜、甘蓝等蔬菜种植272.77万亩次,绿色蔬菜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茶叶5.33万亩,坝羊茶场茶叶热销青岛市、广州市等地市场;种植精品水果16.7万亩,板当镇万亩蓝莓产业园发展观光、采摘、加工于一体的蓝莓产业发展链,建成蓝莓汁、蓝莓酒加工厂;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林下菌2000亩、林下鸡100万羽、林下蜂2.5万群、油茶4万亩,“林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快。
如今,紫云已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20余家,农业生产经营实现规模化转变,引进德康、立华等国内龙头企业,建成生猪规模养殖场125个、家禽规模养殖棚184个、生态鸡棚2100个,畜牧业从粗放式到集约化发展,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
不只是农业,紫云工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和转变。
位于紫云自治县猫营工业园内的贵州紫云西南水泥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紧锣密鼓,机械轰鸣,该公司充分利用矿山开采的高镁废料及公司周围优越的建筑矿山资源,建设一条年产精品砂石骨料300万吨、高品质商品混凝土150万立方米的生产线,变废为宝,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快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紫云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1.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0.8亿元,增速7.2%。目前紫云自治县的工业规上企业有21家,和财建材、纺织园、马鬃岭风电等一批工业项目正快速推进。
■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62岁的紫云老人郑和琴回忆,十年前的紫云县城,“一条路看到头”“城市像乡镇、乡镇像农村”。
如今漫步在紫云县城,新城里宽阔的双向六车道,郁郁葱葱的绿化带,亚鲁王、香山美域、鑫都时代等一批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一幢幢高层商住楼巍然屹立;在紫云老县城,印山城市综合体项目成为县城新的网红打卡地,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聚集地,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
紫云县城的城市规划面积从2012年3.5平方公里拓展到26.78平方公里,人口从2012年的37万人(371160人,城镇人口23680人)增加到目前的41万人(410428人,城镇人口134904人),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6.37%增长到目前的40%。
城镇化的加快,推动了城乡融合进一步加快。安紫高速板当站下站不久,就来到板当镇珍珠小镇项目建设现场,一栋栋崭新的中式园林风格建筑雏形初现,周边停车场、休闲广场、休闲步道、绿化、亮化灯光等配套设施正在陆续完善。
如今,紫云在完善拓展县城的基础上,建成了格凸河、板当镇等一批示范小城镇。
■ 民生“三感”显著提升
紫云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体现在科教文卫事业的持续完善和提升。
刚下紫云站高速出口,车辆行驶在宽阔的海子大道上,新建的紫云民族高级中学校园已然成为这座山区县城的“地标”建筑之一。崭新的塑胶跑道操场,营养卫生的学生食堂,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美丽校园让孩子们安心读书、快乐成长。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紫云自治县新建县一中、县职中、县六小等17所中小学,整合了县二中、实验学校教学资源,有效解决了学生入学难题,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整体升级。所有乡镇(街道)均有1所以上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普惠率达100%,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100个,新增教师1743人。
校园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声声入耳。紫云的教育之变,在一栋栋新教学楼,一名名有责任担当的好教师,孩子们一张张开朗的笑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加大教育支出,紫云在医疗投入上,累计、投入资金约67087.78万元。新建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大健康项目、13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等一批医疗基础设施,县人民医院成功申报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成功申报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全县所有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建设,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就医难题。
在文体事业上,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了县文化中心、县图书馆、县体育馆及乡镇农村书屋等一大批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完成了《蓝靛制作技艺》等10个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另外,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零感染、零输入”目标,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托起紫云人民“稳稳的幸福”。
■ 绿色创新起势发力
紫云是绿色的。车行麻山腹地,绿水青山在紫云随处可见,紫云自治县森林覆盖率68.63%,连续多年位居安顺市第一,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林下生金、点绿成金”,林下蜂、林下菇等林下经济蓬勃兴起,绿色生态经济活力奔涌,紫云自治县松山街道浪风关林场里,一朵朵食用菌生长正旺,菌香弥漫山野,森林资源已然成为紫云的“绿色银行”。
一阵秋风拂过,河水清清,绿草悠悠。曾经的臭水沟猫营河流域紫云石材工业园河段,河道变宽了,水更清了;河岸边,建起了凉亭栈道、骑行道、活动广场等,河流面貌焕然一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生态产业既谋利于当下,又恩泽于后世。
今天的紫云,绿水青山的“颜值”全面提升,金山银山的“价值”更加凸显,十年来,完成黑颈长尾雉保护区总体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区97.7674万亩,全面摸清了国土资源底数;大力实施耕地保护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耕地保有量61.37万亩。绿色生态已成为紫云的靓丽底色,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紫云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放管服”改革,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简政放权,招大商、招好商,2012年以来,该县规上企业从25家增长到2022年8月的82家。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紫云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6.4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90.39亿元,年均增长14.62%。今天的紫云,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招商引资作为第一工作、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核心、优化环境作为第一保障,正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富美新安顺紫云篇章。